园林建筑 讲述电影之外的圆明园兴衰史:日落圆明园   》 第25节:开门揖盗      范伟 Fan Wei

  第三节火烧圆明园
  一个北京老人
  观察日落
  在渐渐变红的北京
  ——(美)斯蒂文斯
  这几句诗是二十世纪初一个美国诗人模仿中国诗风创作的,虽然与本书的主题无关,倒是很贴切地反映了一八六○年北京深秋的情景。
  开门揖盗
  英法联军占领并大肆洗劫圆明园,使得留在京城的王公大臣大为惊恐。为了表示议和的诚意,十月八日,清廷方面释放了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并开始陆续释放扣押的“人质”。
  十月十日,英法联军照会北京当局,要求进城换约,并提出不毁灭北京城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开放安定门并交给英法联军驻守,最后期限定在十月十三日午时。英法联军威胁说,如果中国方面不答应,他们就要用大炮轰城。英法联军所做的一切都带有虚张声势的性质,他们的真实意图是希望通过高压手段迫使恭亲王尽快出面签订和约。
  英法联军的恐吓再次奏效。此时北京城内的守军尚有一万多人,城外也有多路外省援兵不断赶来。无奈留京的文武大臣恐于“抚局”有碍,又慑于英法联军的淫威,最后竟“开门揖盗”,将安定门拱手交给了英法联军。
  英法联军对能否“和平接管”安定门并没有把握。十月十三日上午,他们一直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规定时间的到来。法军炮兵指挥官朋茨曼上校对格兰特汇报说,他怀疑他的炮火能不能打开北京城墙的一个缺口,持怀疑态度的绝不止朋茨曼一人。指挥四门攻城大炮的英军上校华斯莱在他的《一个军人生活的故事》里写道:
  直到限期前十分钟,敌人还没有投降的迹象。我们的炮衣揭开了,炮身经细心地拭净,装弹,排列起来,对着要打的城墙瞄准。我屏住气息,心情沉重,觉得我们是在玩‘吹法螺’的把戏,因为我太清楚了,用我们所有的这些炮弹,要打开一个有用的缺口是没有希望的。
  到了规定时间,安定门竟然如期打开了。这时的华斯莱们“舒了一口长气,十分满意这个结果。”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北京城第一次被外国军队占领。入城后的英法联军,驻扎在国子监一带。
  当天,一位中国诗人沉痛地写道:
  古来和有策,
  今日战无功。
  戒夜銮舆出,
  当关锁钥空。
  云愁鸟啄屋,
  军散马嘶风。
  秋草金台路,
  斜阳黯淡红。
  ——陈寅《庚申八月二十九日》
  在另外一首诗里,诗人对王公大臣“开门揖盗”发出了诘问:
  郭外貔貅十万屯,
  严关何事竟开门。
  凶锋早裂贤王胆,
  款议翻邀虏使恩。
  大吏效忠争扈跸,
  穷民无路亦狂奔。
  只应一片城头月,
  照得书生有泪痕。
  ——贾树诚《庚申九月作》
  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同意打开北京城门,让英法联军入城。至少他们在事后给咸丰皇帝的奏折里是这样说的。十月十五日,在八里桥之战身受重伤的光禄寺卿胜保愤然奏道:“城内议抚诸臣,信其诡谋,无求不应。”一直躲在北京城外的恭亲王奕訢则奏称:“以都城雉堞坚厚,即逆夷炮火猛烈,尚可凭高自固。如城中于释放巴酋(巴夏礼)后,尽心防守,共济艰难,该夷岂能遽行得志。现在天气渐寒,该夷扎营城外,进退无据。臣等乘机办抚,亦可冀就范围。乃该王大臣巧为卸责,辄称订期开城为宗社苍生之福。殊不知开门揖盗,何福可言。”最后,恭亲王下结论说,“可见该王大臣等被夷人虚声恫喝,为一身自全之计,初非为大局起见也。”
  恭亲王奕訢的上述奏折是在十月二十二日写的,当时英军已经焚毁了圆明园,尽管不免有事后诸葛之嫌,但奕訢的分析却是对的。英法联军在掌控安定门、进入北京城之前,行事还稍有顾忌,一旦拥兵入城,手里多了北京这个砝码之后,英法联军就已经完全控制了局面。
  事实也正是如此:十月十四日,得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的消息后,恭亲王奕訢立刻致函英法特使额尔金和葛罗,表示已命令恒祺跟联军代表会商《天津条约》,并希望择日互换1858年所订的条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第1节:日落圆明园 简介第2节:万园之园第3节:圆明园的景观格局第4节:圆明园四十景(1)
第5节:圆明园四十景(2)第6节:长春园——园林史上的大手笔第7节:绮春园——圆明园建筑余响第8节:圆明园第一个立法者
第9节:御园听政(1)第10节:御园听政(2)第11节:圆明居士第12节:跛足皇子
第13节:苦命天子第14节:珍宝馆与博物馆第15节:两个世界的碰撞第16节:圆明园劫难
第17节:战端重起第18节:兵临城下第19节:咸丰皇帝逃离圆明园第20节:洗劫圆明园
第21节:御园“空城计”第22节:洗劫(1)第23节:洗劫(2)第24节:初劫之后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