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國人的智慧   》 第25節: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4)      林語堂 Lin Yutang

  如此擬想的浪費,與抽象用語之貧乏,不免影響寫作的格調。因而及於思考之式態。一方面固增進活潑之性狀,另一方面,他不難退化於無意義的裝飾而不具充實之內容,此等缺點為中國文學史上某幾個時期的苦悶的罪惡,直到唐代,韓愈始大聲疾呼,樹起反抗之旗幟。這種裝飾文字所謂駢驪文的格調深具表現精確性缺乏之弊病,而其優點為最佳之“非古典派”小說中所表現者,為一種閑遊的散文,富有新鮮通俗而含着農村的風味,有似英國文學中之史惠夫脫(Swift)與第福(Defoe)的作品。故從英文譯為中文,其中最感睏難者為科學論文,而從中文譯為英文,其中最感睏難者則為詩與駢體文。蓋這一類文字,每一個字眼含有一個意象焉。
  三 科學精神之缺失
  中國人思考特性之詳細討論,已使吾人瞭然於中國自然科學之所以不發達。希臘人之能奠定自然科學基礎,因為他們的心靈本質上是一個分析的心靈,此事實可由亞裏士多德時代之燦爛的文明來作證,埃及人發展數學和天文學,都得需要分析的心靈。印度人也發展了他們自己的文法。中國人雖有一切固有的知識,卻從未發展文法的科學,而他們的數學和天文學都從海外輸入。因為中國人的智巧好像衹知道悅服道德的“自明之理”,而他們的抽象用語像“仁”、“義”、“忠”、“禮”,已屬十分普通,他們的精密意義自然而然已喪失在模糊的普遍性裏。
  周代哲學家中,衹有墨子和韓非子二人遺留給吾們以精確辯論的文體。孟子無疑為一偉大的詭辯傢,但他卻衹註意那些較大的字眼如“利”與“義”。其餘像莊子、列子,則競尚隱喻。墨子之弟子惠施與公孫竜亦為雄健的詭辯傢,喜巧設難題以為大觀於天下而曉辯者,至謂“卵有毛蔡 “雞三足” “犬可以為羊” “馬有卵” “丁子有尾” “火不熱” “輪不輾地” “龜長於蛇” “飛鳥之景未嘗動也” “狗非犬”雲雲。漢代學者雖距戰國未遠,卻於學術上未有新發展,僅致力於前代經書之訓詁而已。晉代繼之,學者則復興老莊之學籍其直觀以解决人生宇宙之神秘。因而實驗一事,從未計及,科學方法更無發展之機。宋代理學家摻入佛學思想,重行箋註孔教著作,製為訓育心智、健全道德之規範。他們的治學態度,以能洞曉大義、不拘細節著名。故宋代學者之哲學為最不合科學之哲學,亦竟可以說是根本未有哲學。直至清代纔發展一種比較治學方法,這種治學方法立刻使清代學術放出空前的光彩。
  中國人之心靈何以不適於科學方法之發育,其理甚顯。因為科學方法除了分析之外,常包含愚拙而頑強的苦役的鑽研。而中國人則信賴普通感性與內省的微妙之旨,故疏於分析。至於歸納法的論理,在中國常被應用於人類的相互關係(人倫為中國人最感興趣之題目),在西方往往有流為呆笨之結果,此例在美國大學中尤數見不鮮。就是今日用歸納法所作之博士論文也得使培根痛哭於地下,真是死不瞑目。在中國,大概沒有人會那樣愚笨,好似寫一篇研究冰淇凌的論文,經過不斷的努力之後,卻宣佈其猶豫不决之結論謂:製造冰淇凌所用糖之主要作用為使之甜。或有經過長時期井井有條之研究,發表“四種洗滌盆碟方法之時間與動作之比較”,而復得意洋洋自以為覺察了一個新的學理,即“屈腰與提舉的動作是疲勞的”。或則寫一篇“棉花內衣黴菌量之研究”,而發表“黴菌數量之增殖,與外衣退去所需時間成正比例”。數年前,報紙上曾登載一篇通信,記述芝加哥有一位大學生,專事精密研究各種書信格式之感動力,結果發覺一大原則,即“字跡愈深,則愈易註目”。
  如此愚拙的工作雖在商業廣告上或許有用,實際上依著者愚見其效力衹等於中國人一瞬間的普通感性與直覺,著者曾見過一幅極精美之插圖,登載於Punch雜志中,那插畫畫着一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的圓桌會議,他們正在把許多解剖了的豬體加以檢測,一支寒暑表插在豬頭的長鼻孔裏,前面則挂着一串珠鏈,檢測結果,乃一致决定:“豬玀見了珠寶,並不發生反應。”這樣描寫,並不能算作侮辱科學方法。蓋路卻斯脫大學開鬆教授(Cason)曾在第九屆國際心理學家年會中宣讀論文一篇,其標題為《普通煩惱之起源及其性質》,文中區分煩惱種類至二萬一千種之多,其後去其性類相同、重複暨非純粹之煩惱,最後縮減至五百零七種!他又把這五百零七種分歸數類,像食品雜有毛發者二十六種徵兆,見了禿頭顱者二種徵兆,起於蟑螂者二十四種徵兆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1)第2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2)第3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3)
第4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4)第5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5)第6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6)
第7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7)第8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8)第9節:第一章 中國人的臉譜(9)
第10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第11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2)第12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3)
第13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4)第14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5)第15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6)
第16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7)第17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8)第18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9)
第19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0)第20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1)第21節:第二章 中國人的德性(12)
第22節: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1)第23節: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2)第24節:第三章 中國人的心靈(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