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 第25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4)      彭林 Peng Lin

  我們中國沒有自己的禮儀嗎?怎麽可能?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我們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中華禮儀是全世界最為係統、最為成熟的,看看今天的韓國和日本的禮儀,就可以瞭解中華禮儀的大致面貌,因為他們的禮儀幾乎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衹是在最近的一百多年中,中華禮儀纔出現了不斷衰落的局面。其原因,一是與近代中國的這段特殊歷史有關,因為國傢當時處於不正常狀態;二是與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極左思潮有關。這兩種因素交雜在一起,傳統文化就很難有容身之地了。現在的形勢已經變了,我們理應正本清源,藉着北京奧運的機會,重建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禮儀,這纔是正確的舉措。如果藉此機會用西方禮儀來替代中華禮儀,那麽不管這些人自己是否意識到,他們都是在消滅我們的民族禮儀。
  有人說,北京奧運有四方賓客來北京,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所以我們必須學習西方禮儀。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錯誤邏輯。民族與民族、國傢與國傢交往時用怎樣的禮節,是有一個原則的,那就是客人一方必須尊重主人一方的禮儀。我國古代就有“入境問俗”的規定,進入對方的轄地,首先要詢問對方的禮俗,這是為客之道。今天,我們出國之前要瞭解到達國的習俗,也是這個道理。“入境問俗”的原則,是當今世界遵循的原則。世界上又有哪個民族是沒有自己的禮儀的呢?外國友人來中國之前,同樣要學習和瞭解中國人的禮俗,並且要尊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避免做出傷害主人感情的事來。2008年北京奧運時,我們是東道主,我們理應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方式,而不是用外國人的禮節,來熱情接待四海賓朋。
  現在有些人不厭其煩地在教大衆怎麽吃西餐,怎麽拿西式餐具,並且美其名曰:學會款待外賓。這種理由是似是而非的。這等於是嚮全世界宣示,我們中華民族不需要別人尊重,我們出國用外國禮儀,外國人來中國也用外國禮儀!外國人到中國來就應該入鄉隨俗,使用筷子。大傢想想,我們到外國人傢裏去做客,他們不都是讓我們用刀叉的嗎?周恩來生前出訪的國傢非常之多,但從來不會要求對方為自己改變生活方式。如果對方吃飯是用手抓的,那麽他也一定和主人一樣用手抓飯吃。記得“文革”前,我看過一個電影劇本叫《白求恩大夫》,裏面有這樣一個場面:過年了,白求恩在百姓傢裏吃餃子,他笨拙地用筷子夾餃子,可是怎麽也夾不到嘴裏。他看到主人傢的小姑娘靈巧地夾起了餃子,驚訝地竪起大拇指,連聲說:“天才的外科醫生!”白求恩是外國人,但他並沒有要求主人為他準備刀叉,這是他尊重中國人的地方;主人也沒有因為他是外國人,而為他準備刀叉,因為客隨主便,這是盡人皆知的待客之道。
  我有一位朋友,是臺灣高雄中山大學的教授,她跟我講了自己做過的一件“蠢事”。有一次,一位美國朋友去高雄,為了盛情款待他,就請他在當地一傢最好的西餐店吃飯。結果是錢也花了不少,可是人傢不領情,說:“你為什麽要帶我來這裏?這種東西我在美國天天吃。你應該請我吃臺灣民間的小吃。”外國人來中國,是體驗中國文化的絶好機會,無論是進餐還是娛樂,他們都會希望用純粹的中國方式的。其實,我們出國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我們前往的國傢,風土人情都和我們一樣,那誰還有興趣去?
  非常有趣的是,北京有一傢媒體宣傳人文奧運,在一段時間內,每天用一個版面的篇幅來介紹外國禮儀,今天是西班牙,明天是比利時,後天是瑞典,沒完沒了。這樣做的目的何在?是北京市民要組團到這些國傢去旅遊嗎?顯然不是。是為政府部門做迎賓準備嗎?也不像,因為政府外事部門有禮賓司,這些事情不用外人操心的。是為了幫助老百姓迎接外賓嗎?那就更奇怪了,老百姓不可能係統學習列國禮儀之後才能“持照上崗”吧?此外,假定有五個不同國別的遊客訪問一位北京老百姓的傢,那主人該如何招待他們?以我之見,不管來自哪一國,統統請他們吃餃子,而且一律使用筷子就是了,根本用不着準備刀叉,但是外賓一定會高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第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第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6)第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7)第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8)
第1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9)第1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0)第1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1)
第1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2)第1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3)第1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4)
第1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5)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第1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7)
第1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8)第2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9)第2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0)
第22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第23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第24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