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陳寅恪與傅斯年 》
生別常惻惻-北歸一夢原知短(2)
嶽南 Yue Na
因各自的出身、學識、地位以及視界、志嚮、理想、遭際不同,儘管毛與陳都推崇《通鑒》,但對這部名著的讀法和深層理解自然不會一致。在毛看來,秦始皇坑殺幾個儒生算不了什麽大事,實在平常得很,所以後來在郭沫若撰文反對秦始皇,並顯擺他的《十批判書》時(南按:內有批秦始皇的文章),毛曾明確表示“十批不是好文章”,並嚴厲警告郭“勸君少駡秦始皇,焚書事業要商量”。到底要商量什麽,毛沒有明確指出,但至少像司馬遷者流,因不合時宜地亂發議論,結果觸怒竜顔之事,在毛看來更是壞事變好事的一個例證。因為剪掉睾丸的太史公已失了男人的身價,既不能惑衆,又不能拉桿子造反,衹能心無旁騖與滿含悲憤屈辱地寫點文章,一不小心,便有《史記》的橫空出世,給後世留下了一部偉大的精神財産。此事在陳寅恪看來,若寫一部令後世推崇的《史記》,非得以血淚為代價換之,那麽這部“史傢之絶唱”不唱也罷。至於披枷帶鎖,流徙發配,浪跡天涯而仍著書立說者,其精神意志及胸懷當然可敬可佩,但執掌生殺大權者,還是應該讓這種淚水飛濺,呼天搶地的狀況少一點更具人道。或許正因了這樣的思想與獨立精神,陳氏對史上兩司馬的人生際遇充滿了無限的同情,對其著作總是抱着“同情的理解”心境,發前人未發之覆,傳文化香火於後學的。
按一般規律和程序,當《資治通鑒》擺到桌上後,助手需按導師指定的書目章節一段段讀誦下去,坐在椅子上以手托頭靜心聆聽的陳寅恪輕輕把手一點,表示就要停下來,然後陳氏再以手撫頭開始沉思冥想一番,提出問題及註意之點,讓助手記在本子上。待記下幾條後,導師又吩咐助手查尋兩《唐書》、《唐會要》、《通典》中與此相關的記述,並一一誦讀。陳寅恪通過聆聽比較,對每一條材料都作嚴格謹慎的校勘與考證,最後指出幾種典籍所記載之不同處,何書記載可靠,何書記載有誤,何書是妄倡謬說,等等,助手一一筆錄。待這一切程序完畢,所教授的講稿或者詳細提綱也就順理成章,可以開壇受徒了。對於這個過程,王永興曾回憶道:“當時上課是在寅恪先生傢裏,一般有二三十個學生,上課之前他指定我在黑板上寫史料,然後,坐在一把藤椅上,問我寫了些什麽材料,我一一和他說。沒有材料,他是從來不講課的。兩黑板的材料講完了,我於是再寫。講課之後,他常常問我這樣講,學生能接受嗎?他常要我徵求學生們的意見,然後再修改講課稿。陳先生講課精湛,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而在這背後的,是他備課的辛勤。他年年開課,年年都是這樣備課講課。”【49】縱觀數千年之中國教育史,有多少盲人教授不得而知,但此種備課與授課者則鮮矣。所幸歷史未能忘記這一筆,否則將是歷史之無情,人類文明史之大缺憾。陳寅恪讀《通鑒》是否像毛澤東後來一樣,也達到了通讀17遍,或更多或更少的程度不得而知,但有些地方能大段背誦卻是事實。有次王永興讀至某段,端坐在椅子上的陳氏突然把手一揮示意停止,並要求重讀。王意識到可能有脫漏之處,便仔細一字一句慢慢讀去,果然發現初讀時脫漏一字。陳氏之超群的記憶力與一絲不苟的精神,令這位弟子汗顔的同時又愈加敬佩。
翌年鼕天,北平大寒,清華各院住宅本裝有暖氣設備,經日寇盤踞,加之抗戰後國民黨三十八軍一度接收,暖氣設備全部拆毀廢棄,水管凍裂無法修復,師生衹有忍饑受凍艱難苦撐,不少教授因此病倒在床,痛苦呻吟。此時國民政府經濟已全面崩潰,物價飛漲,人命微賤。到手的鈔票每天加兩個“0”,還是跟不上物價的飛速躥升,直弄得民不聊生,教職員工命懸一綫。這就是傅斯年告別北大時所說的,面對啼饑號寒的師生,政府必須提高其待遇,“不要視之如草芥,這道理尤其應該請行政院院長宋公明白”的根由。但這個時候的宋公(子文),衹顧自己大發國難之財,並設法把劫掠暴斂的不義之財轉往外國銀行,哪裏還顧得這些教授學生的死活?面對慘淡的經濟與政治前景,陳寅恪有詩云:
蔥蔥佳氣古幽州,隔世重來淚不收。
桃觀已非前度樹,藁街繁榮最高樓。
名園北監仍多士,老父東城有獨憂。
惆悵念年眠食地,一春殘夢上心頭。
正是在這樣一種惡劣的政治、經濟條件之下,當傅斯年拼盡全力與孔宋集團搏鬥拼殺時,陳寅恪明確表示支持並為孔宋最終倒臺而稱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簡介及書評-內容提要 | 簡介及書評-專傢評語 | 簡介及書評-獨為神州惜大儒(1) | 簡介及書評-獨為神州惜大儒(2) | 簡介及書評-獨為神州惜大儒(3) | 簡介及書評-走進民國大傢的一部經典(1) | 簡介及書評-走進民國大傢的一部經典(2) | 簡介及書評-走進民國大傢的一部經典(3) | 簡介及書評-高山仰止雙昆侖(1) | 簡介及書評-高山仰止雙昆侖(2) | 生別常惻惻-日暮蒼山遠(1) | 生別常惻惻-日暮蒼山遠(2) | 生別常惻惻-日暮蒼山遠(3) | 生別常惻惻-日暮蒼山遠(4) | 生別常惻惻-日暮蒼山遠(5) | 生別常惻惻-還都南京(1) | 生別常惻惻-還都南京(2) | 生別常惻惻-還都南京(3) | 生別常惻惻-還都南京(4) | 生別常惻惻-還都南京(5) | 生別常惻惻-最後的晚餐(1) | 生別常惻惻-最後的晚餐(2) | 生別常惻惻-最後的晚餐(3) | 生別常惻惻-北歸一夢原知短(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