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解“毒”於丹   》 “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2)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陸世儀在文中認為一切事理都包含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農事尤其如此。以天時、地利、人和分析農事,往上可以追溯到荀子,他認為:“(農夫)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荀子·王霸》)荀子這裏所指的“天時”是指農時,“地利”是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認為農夫能依照農事安排耕作、適應土地肥沃種植加以科學的農業分工,便能使農事順暢,豐衣足食。也就是說:
  “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NB336NB336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臧之。”(《荀子·富國》)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農學史上的名著,他說:“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齊民要術·種𠔌》)他的意思就是,在強調“以勤為本”的前提下,順應天時,符合地利,還是能以較少的勞動投入取得更大的收益。
  “天時、地利、人和”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不經考證,就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傢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啓發”,於丹的態度不免過於草率。《論語》對現代人的啓發的確不少,但不知於丹教授所說的結論從何而來。這好比說日本的電影某種意義上確實代表了目前亞洲電影的最高水平,但這不能是《無間道風雲》“改編自日本影片”的理由。
  給《論語》錯加的另一頂帽子便是“天人合一”。
  漢代著名的史學家和思想傢司馬遷多次說過這樣的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報任安書》)意思是說想要瞭解上天的反映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古今朝代更替的規律,形成自己的著作。這是他進行《史記》創作的指導思想。正如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怎樣看待“天”並解决天人之間關係的問題,是精妙的中國古代哲學的熱點和核心。
  中國古代哲學的精妙之處,體現在文字表達上,雖是差別不大的一字或幾字,但它的實際內涵卻是千差萬別。我們常說:“差之毫釐,謬以千裏。”意思是說: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如果我們在理解古代的哲學命題時,不仔細分辨,就很有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
  最早明確的提出“天人合一”一詞的是北宋哲學家張載,他在《正蒙·乾對篇》中說: “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緻明,故天人合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儒者由於真正明確做“人”的道理,所以就能掌握“誠”這一真實本性;反過來說,又由於真正明確人的“誠”這一真實本性,就能更加明察事理,這樣便能做到天命人性不相違背。
  張載所說的“天人合一”,非常深奧,我們從他的論說中可以看出,他強調的是“人”自身在天人關係中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認為人可以通過自身的修行而把握玄妙的天性,從而瞭解、改變外在的大千世界。《周易·乾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的正是相近道理,這種剛健自強可以說是中國文明的代表精神之一。
  現在我們來看看《論語》中對“天”的有關論述。
  《論語》中出現“天”一共四十餘處,雖然並不是處處都與孔子的天命思想有關,但通過閱讀《論語》,孔子矛盾的天命觀還是能在字裏行間找到的。
  一方面,孔子篤信“天命”,強調要“知天命”(《論語·為政》), “畏天命”(《論語·季氏》),可見孔子還是承認自夏代以來就流傳的敬尊天命的思想。但另一方面,他對於鬼神孔子又表示了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同時又十分重視個人本身的努力,他甘願抱着“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的奮進精神,並對振興文王事業有着堅定的信心並做了不懈的努力。
  像上面所引用的,有關“天(命)”的論述在《論語》中還是不少的,可惜於丹教授的“天地人之道”中除了引述孔子的一段話:“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並稍作字面解釋外,並無多言了。這樣,拋開了《論語》的於丹教授在心得中說:“什麽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冕”就是指當官嗎(1)
“冕”就是指當官嗎(2)“冕”就是指當官嗎(3)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