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杂家 於丹閻崇年等名傢演講錄:發現你的心靈   》 第25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8)      於丹 Yu Dan

  當然我知道那個飯店是正規單位,保安不會做太過分的事情。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父母不能代替孩子成長,不能代替孩子體驗。我女兒去時保安已經把小弟弟放走了,她回傢後拿了點心去看小弟弟。我女兒後來寫了一篇散文叫《那一年夏天》。這樣的事情經過好多起,我女兒後來能夠扛得住一些挫折了,有時她的老師說她的話比呼和浩特市那個老師說得嚴重多了,但她能扛得住。我在新浪網寫博客,網上鬍說八道的事很多,女兒還勸我:"你是公共人物,沒關係。"孩子經過挫折磨煉之後,才能認清自己。鼓勵孩子是對的,但孩子做得不對時要批評。
  我在書裏寫了30課,其中有句話:"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習慣。"兒童教育中家庭是習慣的學校,傢長是習慣的老師。我做了教育部的一個課題,做了五年心理習慣培養的研究。父母教育孩子沒有效果是沒有方法。很多父母說:"說了孩子八百遍孩子就是不改。"說孩子八千遍就沒法改了。一個著名的兒科醫生對我說:"一句話被別人重複三遍,就等於對別人的折磨。"我和大傢是第一次見面,大傢可能聽過我的講課,全中國的父母說的話很一致 :"別幹這事了,別老上網玩遊戲,趕快寫作業,不好好學習能考上好中學嗎?能考上好大學嗎?能找到好工作嗎?你看看人傢,你看看你……"說一遍兩遍還可以讓孩子有點危機感,老說這種話就變成了噪音,除了讓孩子心煩意亂之外沒有好的效果。大傢是否發現,孩子正準備寫作業,拿書包拿紙,媽媽一說:"趕快寫作業。"孩子就把書給扔了。夫妻兩個人可以約定一下,一個人訓孩子,另一個人拿錄音筆錄一下,錄一個星期放着聽一下,把自己都能煩死。
  沒有一個孩子不想做好孩子,他需要的是具體的幫助、具體的指導,父母一定要與孩子一起成長,自己要學習。講到怎麽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最後再講一個很有用的故事:北京一個孩子的媽媽在專傢的指導下開始改變她的孩子。她發現上五年級的兒子寫作業磨蹭,不專心,寫一個小時的作業站起來七次,一會兒打開電視看動畫片是否開始,一會兒打開冰箱看有什麽吃的東西,一會兒站在窗邊看誰在外面玩。媽媽說:"兒子,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如果你努力學習一定能學習好。我剛纔數了一下,你一個小時站了七次。是不是有點多了。"兒子纔意識到媽媽發現了他的毛病。媽媽說:"兒子,我看你寫一小時的作業站起來三回就差不多了吧。"兒子說:"三回就三回。"媽媽說:"如果你能一小時站起來不超過三回,當天晚上6點的動畫片隨便看。"兒子很高興,媽媽說:"有奬勵也有懲罰,如果站起來的次數超過三回,當天晚上的動畫片包括一切電視節目都不能看。"兒子同意了。一個星期過去了,孩子有三天做到了一小時衹站起來三次,晚上6點便大搖大擺地看動畫片。但是有兩天就沒做到,一到6點還想看電視,媽媽說不可以,孩子打滾撒潑也不行,就是不能看。孩子慢慢就記住了。這樣經過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慢慢地孩子站起來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這是媽媽培養好習慣的高招,習慣培養的基本方法是加減法,想培養孩子什麽樣的習慣,就讓這種習慣反復出現。美國人說21天養成一個習慣,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變壞習慣用減法,不要指望一朝斬斷壞習慣。俄羅斯一個教育傢說:"習慣是我們存放在神經係統中的資本。"如果你有好習慣,一輩子都享受不盡它的利息;如果有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它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讓你最好的計劃破産。
  概括起來講,和諧社會需要和諧家庭,衹有和諧的社會和諧的家庭,才能有孩子和諧的成長,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陶宏開
  美籍華人,華中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共青團中央首位"網絡文明愛心大使"。1980年獲得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應邀到美國密歇根大學作訪問,一直在美國從事教育研究工作。2002年退休回國,擔任華中師大特聘教授,是素質教育的踐行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發現你的心靈(1)第2節:發現你的心靈(2)第3節:發現你的心靈(3)
第4節:發現你的心靈(4)第5節:發現你的心靈(5)第6節:發現你的心靈(6)
第7節:發現你的心靈(7)第8節:發現你的心靈(8)第9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1)
第10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2)第11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3)第12節:袁崇煥的業績與精神(4)
第13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1)第14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2)第15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3)
第16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4)第17節:正說清朝重臣之和珅(5)第18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1)
第19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2)第20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3)第21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4)
第22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5)第23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6)第24節:和諧家庭與和諧成長(7)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