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今註今譯   》 增訂《孟子今註今譯》跋語      王云五 Wang Yunwu    史次耘 Shi Ciyun

  去年五月下旬,有一天中山博物院院長蔣復璁先生突然光臨溫州街寓居,告以造訪之意: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擬請先生將大著《孟子今註今譯》予以增訂。次耘當時略為遲疑一下,便說出五十年甘苦與共的老伴於年前去世,中心凄楚,久久未能握管,近年雖在臺大退休,但是退而未休,他校兼課甚多,仍是忙碌,增訂工作,還要比寫專書更難,語雲:“改他人文章易,改自己文章難。”同時暑期間將有國外探親之行,或小駐數月,薄遊以遣悲懷,恐將不能如期交捲。過了一個多星期,接到“文化復興委員會”公函,並附孟子註譯本及稿費二千元,囑為修訂,終因經年課務冗繁,俗事猥瑣,牽延至今,現值暑假稍暇,心情較為輕鬆,乃執筆力疾撰寫,除改正書中原印錯誤外,復據各註疏的精簡勝義,予以審慎增訂修飾之,也是等於重行溫理孟子七篇一遍,更深深地體會到孟子所說: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這幾句話直將孔子心坎中的精髓意念和盤道出,真是不愧為“滿腔惻隱之心”的亞聖,難怪孫氏奭贊揚得極為中肯,他說:
  “惟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覺之志,拔邪樹正,高行厲辭,導王化之源以救時弊,開聖人之道以斷群疑,其言精而贍,其旨淵而通,緻仲尼之教獨尊於千古,非聖賢之倫,安能至於此乎?”
  而韓氏愈尤能識得亞聖傳承道統的精義,他說:
  “堯以是(此‘是’,指推行仁政的王道。)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況)與揚(雄)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韓氏認為“自孔子歿,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故求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隱然以傳孟子之道自任。到了兩宋時代,周子敦頤,二程子顥、頤,張子載、朱子熹等大儒,根據孟子性善與養氣諸說,創性理之學,王子陽明亦據孟子良知良能之說,創知行合一之教,二千餘年來鴻儒輩出,皆大有功於世道人心,然養氣之論,尤為警闢精到,實發前聖所未發。次耘今於公孫醜篇加齊章的章旨之後,特增一“按語”,雖似有蛇足之嫌,但可說明孟子養氣論富有“獨創性”,對於人生存養之道裨益無窮。
  次耘材謭學疏,今雖於溽暑揮汗之際,勉力完成此一增訂工作,挂漏之處尚多,敬祈博雅君子賜予■正。
  一九八二年八月下旬合肥史次耘孝盫謹跋於臺北抱蜀廬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孟子今註今譯》序(1)《孟子今註今譯》序(2)梁惠王篇第一(1)
梁惠王篇第一(2)梁惠王篇第一(3)梁惠王篇第一(4)梁惠王篇第一(5)
梁惠王篇第一(6)梁惠王篇第一(7)梁惠王篇第一(8)梁惠王篇第一(9)
梁惠王篇第一(10)梁惠王篇第一(11)梁惠王篇第一(12)梁惠王篇第一(13)
梁惠王篇第一(14)梁惠王篇第一(15)梁惠王篇第一(16)梁惠王篇第一(17)
梁惠王篇第一(18)梁惠王篇第一(19)梁惠王篇第一(20)梁惠王篇第一(2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