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思考 》 何以為生:文化名人的經濟背景 》
第25節:王國維的經濟狀況(1)
陳明遠 Chen Mingyuan
教育科學化、勞動化、藝術化
1923年7月蔡元培舉傢赴西歐。這次的費用,仍由商務印書館采取約稿緻酬的辦法,使他有固定收入。約請他編寫師範和高中所用《哲學綱要》等教科書,並為《東方雜志》撰寫論文及雜記。每月緻編譯費200圓、調查費100圓,共計300圓。現在留存商務印書館張元濟1923年7月16日給蔡元培信的手跡:"茲送呈全年薪水計銀2400圓。又敝公司遏有研究之問題及調查這事項、擬求我公擔任顧問,亦荷俯允,茲將全年薪水1200元一並送呈,統稗察入。"蔡元培在歐洲期間,寫了《中國之文藝中興》和《簡易哲學綱要》等。
1926年2月由歐洲回到上海……
1927年4月27日,蔡元培被任命為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他仿效法蘭西教育行政制度,和李石曾等提議組織中華民國大學院為最高學術行政機構。6月13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通過了他們的提案。6月17日,國民政府任命蔡元培為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上任後,就提出新的教育方針:
"教育科學化、勞動化、藝術化。"
大學院把這一項任務作為發展中國新教育的指導方針,把科學教育提到首位,並首次提出"知識分子勞動化"的教育原則;同時貫徹了蔡元培早就呼籲的"以美育(藝術化)代宗教"的獨創思想。大學院通令全國肇止春秋兩季祭祀孔子的典禮。大學院還特別聘任了一批博學多才人士擔任"大學院特約著作員(編撰員)",包括魯迅、劉海粟、劉開渠等,鼓勵他們專心從事"爬格子"的勞動,創造精神文明的財富。
蔡元培開風氣之先。從他開始,在國外以著述編譯所得稿酬自籌留學經費,采取"爬格子"半工半讀方式而獲得成功的人,還有很多。先師王了一教授曾說,30年代他在巴黎攻博士學位期間,"爬格子"的文稿寄給開明書店葉聖陶先生,以稿酬作為留學費用。我後來詢問葉聖老,他莞爾微笑,一一說出經他手付印的王了一先生留法期間編著譯述的書名,如數傢珍。
王國維的經濟狀況
王國維(1877-1927)是一介寒儒知識分子不尋常的典型,是富於傳奇色彩的文化人,他的一生留下了許多發人深省的謎團。
王國維字靜安,晚年號觀堂,1877年(清光緒三年)生在浙江海寧縣城的書香世傢。他7歲入私塾讀書,傢有藏書五六篋,除了他不喜歡的《十三經註疏》,每日從私塾回來,他都要翻閱這些雜書。
11歲學作詩文,並喜金石書畫。16歲入州學,開始讀"前四史",17歲肄業於杭州崇文書院。此後,屢應鄉試不中,而愈致力於古詩文。20歲成婚,時傢中經濟支絀。21歲再次赴杭州應鄉試,仍不中,遂回鄉教傢館。此時,他非常關心時事,喜讀《時務報》。
1898年,22歲的王國維進入上海時務報社任書記(文書),薪俸微薄,生活清苦,但這是他一生事業的開端。
他在緻許默齋的信中說:"閣下(在時務報館的薪水)確係每月20圓,弟則每月12圓。弟當時唯唯。惟念閣下與弟所辦之事固屬不殊,況弟係為閣下代庖,原與一人無異,何以前後多寡懸殊若此,即使弟辦事或有不妥,亦應函告足下,申明當酌減之處,弟亦可以自定去留,未有追減前月薪水者。"可見王國維對這薄薪是不滿意的。
淪為"滿清遺老"
1911年武昌起義,清朝倒臺,一些遺老逃往海外。王國維也攜眷隨羅振玉一傢東渡,寄居日本京都,旅居日本達5年之久。此間,他的治學興趣由哲學轉為文學,又由文學轉嚮經史考據,尤醉心於考據古文字、古器物、古代史實等,這是他遠離人生、自我解脫的方法。此時,他的生活很是睏難,更無錢買書。
1912年9月5日他在寫給繆荃孫的信中說:"維在此間生計尚無把握,叩盡囊底,足支一年,此後不知如何。"
1913年初,王國維寫成《宋元戲麯史》一書,這是為商務印書館寫的,稿酬千字3圓,共5萬多字,不足200圓,而這是他四五年間研究所得。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第1節:我算清了魯迅一生掙的錢(1) | 第2節:我算清了魯迅一生掙的錢(2) | 第3節:《新青年》同人為何不要稿費(1) | 第4節:《新青年》同人為何不要稿費(2) | 第5節:魯迅參與"索薪"鬥爭(1) | 第6節:魯迅參與"索薪"鬥爭(2) | 第7節:魯迅參與"索薪"鬥爭(3) | 第8節:魯迅為版稅而奮鬥(1) | 第9節:魯迅為版稅而奮鬥(2) | 第10節:致命的昏和賣(1) | 第11節:致命的昏和賣(2) | 第12節:魯迅、琉璃廠和舊書、文物 | 第13節:對琉璃廠的眷念 | 第14節:魯迅和電影(1) | 第15節:魯迅和電影(2) | 第16節:魯迅和電影(3) | 第17節:王韜的經濟狀況(1) | 第18節:王韜的經濟狀況(2) | 第19節:康有為的經濟狀況(1) | 第20節:康有為的經濟狀況(2) | 第21節:康有為的經濟狀況(3) | 第22節:康有為的經濟狀況(4) | 第23節:章太炎的經濟狀況 | 第24節:蔡元培的經濟狀況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