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中外建築的文化脈絡:追逐建築   》 成都大師徐尚志(1)      劉元舉 Liu Yuanju

  一見面就感覺到他是位教養深厚、具有古典文化味道的長者。舉止作派有板有眼,很令人尊重。記得他很莊重地戴頂湛藍色的布質多角帽,這種帽子大都是導演戴的,所以,人們管這種帽子叫導演帽。徐尚志戴個黑框眼鏡,使他方方的臉上充滿嚴肅。
  1992年的時候,中國的建築大師有20名。(建設部頒布的。)其中搞建築設計的15名,剩下5名是搞結構的。徐尚志是四川唯一的一位建築大師。他是四川成都人,生於1915年。1935年至1939年在重慶大學學建築。1942年他與戴念慈、李繼華三人成立了怡信建築師事務所。從此,他走上了建築設計道路。47年重慶成立建築師公會,他被推舉為公會理事長。公會這種組織形式和叫法對於我們來說很陌生了,但是,臺灣現在還這麽叫。這種公會是行業協會性質,權力很大,凡是公會會員纔可到政府申請開業執照,不是會員不許開業。所以,徐理事長在那時也算風光了。
  解放後,重慶市成立了建築公司,他擔任公司設計部主任。由於他跟政府提議,設計部發展成建築設計院。這時,他調到西南設計院。當時,西南大區的書記是鄧小平同志,西南工業部部長是萬裏同志。不久,西南大區撤銷,四川六個省級建製: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西康省,重慶當時是直轄市,這些地方絲絲縷縷都纏繞着徐尚志的情感,都給他留下了深刻記憶。他在談到四川城市的歷史沿革與現代規劃時,我懂得了一位建築師對於城市有着怎樣的情感。
  他說,1953年四川合省。
  他是成都人,在成都呆得時間最長,他對成都這座城市的看法最帶有感情色彩。這是一種很復雜的情感。早在1958年,成都的城市規劃就由他做的,那是個很開闊的思路,當你從機場出來,進入城市的那條大道正對着展覽館,大道兩側的建築佈局也是那時候定的。這條大道通今達古,為這座古城的發展找到了一個明朗的入口。
  歷史悠久的成都其情調與北京有些相象,過去曾被叫作小北京。街道鬍同院落與解放前的北京有些相似。成都的城墻建於明代,清兵入關時派了旗人成都居住,他們把北京的文化氛圍帶到了成都:一傢一戶小院,四合院,那味道挺濃。成都也有皇城,那是明代的歷史。徐先生熟悉歷史更熟悉現實,他懂規劃更懂建築。許多城市規劃與建築是脫節的,但是,成都在徐尚志大師的身上得以統一。他認為城市是兩個軸綫,他主張搞放射性的街道,以皇城為中心。
  1958年的規劃在今天看來還是令人嘆服的。走在人民路上,觀看馬路兩側挺然而立的那個時代的建築,真有股子人民當傢作主的自豪感。錦江賓館無疑是大手筆。這是徐先生59年設計的。61年建成。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在構思與佈局上與錦江結合,空間關係、橋的關係、體量體形與周圍環境都結合得比較自然。就是現在來看,城市中心的賓館能夠做出這種環境來的也實在不可多得。
  還有一處明代建築明遠樓是徐先生最為喜歡的建築,“明遠”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之意,建築造型確有高雅清幽之感,三層檐,比列尺度相當精確,每一根柱子在建築上都很有價值。清代時,這棟建築就很受重視,因而保護得很好。徐先生每次走到這條街上,衹要一看到這處古建築就會馬上感到心裏踏實了。無論有着怎樣的不愉快,怎樣想不開的事情,衹要走到明遠樓前,用上一點心思去仰望那三層檐分割的藍天,就會使心緒漸漸歸於寧靜。有時候吃過飯出來散步,他會不知不覺地踱到明遠樓下,就像來會見一位老朋友。老朋友不說話,他也不說什麽,就那麽雙目對視,進行一種關於靈魂的交流。忽然有一天,他走在這條大街上眼前出現了一片廢墟,他的心猛地一沉……
  明遠樓在文革期間被拆了,拆了也就拆了,城市沒有因此而傷感,但是,卻在徐尚志的內心留下了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每當經過那條曾經深深激動過他的街衢,他就會感到這條街失去了某種最重要的東西,這種失去將帶來整個城市的損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目錄尋找建築文脈(1)尋找建築文脈(2)
尋找建築文脈(3)尋找建築文脈(4)尋找建築文脈(5)
尋找建築文脈(6)尋找建築文脈(7)尋找建築文脈(8)
尋找建築文脈(9)西方的誘惑(1)西方的誘惑(2)
西方的誘惑(3)西方的誘惑(4)西方的誘惑(5)
西方的誘惑(6)西方的誘惑(7)西方的誘惑(8)
廣州有個佘俊南張錦秋之於西安(1)張錦秋之於西安(2)
建築學巨擘陳植(1)建築學巨擘陳植(2)建築學巨擘陳植(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