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25节:论修养(11)
李鍌 Li Xian
④成完成。
析论
一个人立身处世,以义为基础,都以是否合乎正义公理为依归,而且行为合乎礼法,态度谦逊,诚信可靠,这种人当然是君子。
但是很多事情处理的时候,容易产生出入,不是超过就是不及。譬如一个重义的人,通常都会理直气壮,以为礼法是小节,甚至认为自己的想法见解正确而排斥异己,态度不能谦虚;只有君子,才能理直而气和,谦逊而有礼。至于诚信,更是做人的基本守则,心能真诚,自然言而有信,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这个道理。
但要成为一个君子,要靠努力实践来达成,文中"行之"、"出之"、"成之",都是实践的功夫,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假使我们能以孔子所告诫的作为座右铭,不但可以成为温文儒雅的君子,也能成为到处受欢迎的人。
(九)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临大节③而不可夺④也。君子人与⑤?君子人也。"(《泰伯》第八·六)
章旨
曾子赞美君子之大气节。
注释
①托六尺之孤受前君遗命辅佐幼主。周制六尺约今一百三十八厘米。六尺之孤,未成年之孤儿,指幼主。
②寄百里之命指托付国政。寄,托付。百里,指诸侯国。命,政令。
③大节指国家存亡、个人生死的重要关头。
④夺动摇,改变。
⑤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析论
《论语》中的"君子",大致有两个意义。一为在位的人,二为德行高尚的人。通常在位的国君或臣子,都要是德行高尚者,本章所指的君子,是指德行高尚的臣子。
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现代不同,在君主世袭制度下,"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表现了忠于主上,擅于政事的德与才,尤其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为利害而改变志节,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曾子以为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
孟子曾经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志,贫贱不能移易他的心志,权势不能屈压他的心志,这样的人就是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当然也是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正是大丈夫气节的表现。
周朝的君位是世袭的,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纪尚幼,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辅佐成王,代理摄政。管叔、蔡叔、霍叔忌周公,散布周公将篡位的流言,周公乃避居东部,后来成王迎周公归。三叔惧怕,挟殷之后裔武庚叛变,成王命周公东征,杀武庚,诛贬三叔,奠定东南。归后改定官制,创制礼法,周之文物大备。最后周公还政成王,早年的流言不攻自破,周公真的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孔子就以周公为做人处事效法的对象,时常梦见周公。孔子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篇)可见他对周公心仪的程度。
(十)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①:少之时,血气②未定,戒之在色③;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④。"(《季氏》第一六·七)
章旨
孔子言君子少、壮、老三时期所应戒慎之事。
注释
①戒戒慎警惕。
②血气血液及气息,人恃以生者,此指精神气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 | 第2节:论道德(1) | 第3节:论道德(2) | 第4节:论仁爱(1) | 第5节:论仁爱(2) | 第6节:论仁爱(3) | 第7节:论仁爱(4) | 第8节:论仁爱(5) | 第9节:论仁爱(6) | 第10节:论孝友(1) | 第11节:论孝友(2) | 第12节:论孝友(3) | 第13节:论孝友(4) | 第14节:论孝友(5) | 第15节:论修养(1) | 第16节:论修养(2) | 第17节:论修养(3) | 第18节:论修养(4) | 第19节:论修养(5) | 第20节:论修养(6) | 第21节:论修养(7) | 第22节:论修养(8) | 第23节:论修养(9) | 第24节:论修养(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