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25節:論修養(11)
李鍌 Li Xian
④成完成。
析論
一個人立身處世,以義為基礎,都以是否合乎正義公理為依歸,而且行為合乎禮法,態度謙遜,誠信可靠,這種人當然是君子。
但是很多事情處理的時候,容易産生出入,不是超過就是不及。譬如一個重義的人,通常都會理直氣壯,以為禮法是小節,甚至認為自己的想法見解正確而排斥異己,態度不能謙虛;衹有君子,才能理直而氣和,謙遜而有禮。至於誠信,更是做人的基本守則,心能真誠,自然言而有信,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就是這個道理。
但要成為一個君子,要靠努力實踐來達成,文中"行之"、"出之"、"成之",都是實踐的功夫,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假使我們能以孔子所告誡的作為座右銘,不但可以成為溫文儒雅的君子,也能成為到處受歡迎的人。
(九)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裏之命②,臨大節③而不可奪④也。君子人與⑤?君子人也。"(《泰伯》第八·六)
章旨
曾子贊美君子之大氣節。
註釋
①托六尺之孤受前君遺命輔佐幼主。周製六尺約今一百三十八釐米。六尺之孤,未成年之孤兒,指幼主。
②寄百裏之命指托付國政。寄,托付。百裏,指諸侯國。命,政令。
③大節指國傢存亡、個人生死的重要關頭。
④奪動搖,改變。
⑤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析論
《論語》中的"君子",大致有兩個意義。一為在位的人,二為德行高尚的人。通常在位的國君或臣子,都要是德行高尚者,本章所指的君子,是指德行高尚的臣子。
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現代不同,在君主世襲制度下,"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表現了忠於主上,擅於政事的德與纔,尤其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為利害而改變志節,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曾子以為這種人是真正的君子。
孟子曾經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不能惑亂他的心志,貧賤不能移易他的心志,權勢不能屈壓他的心志,這樣的人就是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當然也是君子,"臨大節而不可奪"正是大丈夫氣節的表現。
周朝的君位是世襲的,周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紀尚幼,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輔佐成王,代理攝政。管叔、蔡叔、霍叔忌周公,散布周公將篡位的流言,周公乃避居東部,後來成王迎周公歸。三叔懼怕,挾殷之後裔武庚叛變,成王命周公東徵,殺武庚,誅貶三叔,奠定東南。歸後改定官製,創製禮法,周之文物大備。最後周公還政成王,早年的流言不攻自破,周公真的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君子。孔子就以周公為做人處事效法的對象,時常夢見周公。孔子曾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篇)可見他對周公心儀的程度。
(十)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①:少之時,血氣②未定,戒之在色③;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④。"(《季氏》第一六·七)
章旨
孔子言君子少、壯、老三時期所應戒慎之事。
註釋
①戒戒慎警惕。
②血氣血液及氣息,人恃以生者,此指精神氣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