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权力“深喉”   》 第25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4)      Huang Zhi

  走出政治低谷的叶利钦,终于登上了推行其决意为苏联动大手术的政治舞台,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不再需要苏联、苏共和苏联原有的国家机器、思想文化,甚至原有的版图。他要达到权力的顶峰,树立起一面新的国旗。
  1991年的苏联政坛波涛翻滚、风云变幻。经济危机、政治危机、苏共危机、民族危机、大国地位危机混杂交织在一起,这一切为叶利钦在政坛上大显身手、攀上顶峰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当叶利钦在政坛上刚站住脚,便向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联盟中央发起了咄咄逼人的攻势。1991年1月14日,叶利钦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四个共和国的总统或主席,决定签订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各个领域的"四方条约"。这一计划如果得以实现,苏联总统将被架空,中央政府形同虚设,戈尔巴夫加紧拟定中的联盟条约也将失去意义。可是,这个"四方条约"还未出笼便遭到了哈萨克斯坦总统和哈萨克斯坦苏维埃的严正谴责。俄罗斯议会的共产党议员坚决抵制这个条约。白俄罗斯议会的多数议员不仅反对搞"四方条约",而且反对其他加盟共和国签订"双边条约"。结果,叶利钦等人另立中央的计划便胎死腹中。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1991年2月19日,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指责戈尔巴乔夫"使这个国家成为独裁国家",号召不要同中央合作,并要戈氏立即辞职,公开宣布与戈氏决裂。此举遭到"传统派"和"主流派"的反击。2月23日,莫斯科数十万人举行群众性集会,表示支持改革,支持国家统一和军队统一,支持戈尔巴乔夫,反对叶利钦。与此同时,在"民主俄罗斯"的号召下,数万莫斯科人参加了"保卫叶利钦"的群众集会。叶利钦还在随后的莫斯科民主力量代表会议上公开号召人们支持矿工罢工,向国家领导人宣战。
  就在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在维护联盟还是分裂联盟较量中,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是否赞成保留联盟问题举行历史上首次全民公决。在全苏登记的1.85亿选民中,80%的人参加了投票,其中76.4%的公民赞成保留联盟。这无疑是对叶利钦为首的势力的一个沉重打击。然而,叶利钦也另有所得,他在俄罗斯联邦的全民投票中附带着该共和国是否设立总统职位进行了投票:在参加投票的75.31%的选民中,69.85%的人赞成设总统职位。这一结果为叶利钦登上总统宝座铺平了道路。
  在随后召开的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非常会议上,两派力量进行了更加激烈的较量。俄共议员们向叶利钦发起攻势,意在逼迫叶利钦下台。同时,"激进派"则在会内外加紧活动,转守为攻。会内,他们要求戈氏下台,要联盟政府辞职,要解散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会外,他们不顾政府的禁令,组织了10万人的游行示威,支持叶利钦。最后,鲁茨科伊发起成立"民主共产党人"议员团,宣布与俄共议员团决裂,支持叶利钦。此举使会议发生有利于叶利钦的急剧变化。
  1991年6月,叶利钦以57.3%的得票率荣登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宝座。这时的总统尽管还不是真正国家的意义上的总统,但是这件事本身表明了维系着苏联和俄罗斯的国家纽带,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乘此胜机,叶利钦对苏共和俄共进行了坚决的打击,签署了"非党化"总统令,禁止共产党在俄罗斯联邦的政府机关和企业中进行活动。他要清除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这一年叶利钦60岁,苏联一个国家内出现了两个总统(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总统)、两个政权,苏联分裂的征兆开始显露。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的权力斗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叶利钦组织"激进派"向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发起强大的攻势,迫使戈氏妥协,接受了叶利钦一直主张召开的"圆桌会议"-- "9 1会议"。这个会议,撇开了合法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发表了"9 1"的声明,决定通过新宪法,重新选举苏联人民代表、最高苏维埃和总统,建立新的中央政府,并将国名改为"主权共和国联盟"。
  正当叶利钦准备大刀阔斧地施展总统威力时,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历史上又一个震惊世界的日子,即"8·19"事件。事发之时,刚从哈萨克回到莫斯科的叶利钦毫无思想准备。闻讯后,一时不知所措。但他很快便明白过来,这次事变,在很大意义上是针对他而来的,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到了最关键、最险峻的时刻,必须也只能面对挑战。他先是和前去他别墅的哈斯布托夫等准备了致俄罗斯公民的呼吁书。随后,驱车前往议会大厦--白宫,开始组织反击。据叶利钦事后回忆说,当时,他深知在白宫坚持得越久,取胜的可能性越大。他还意识到必须深入民众中去,得到群众的支持。于是,他走出白宫,冒着危险爬上了一辆包围白宫的坦克,挺直身子,掏出事先已准备好的呼吁书,大声宣读起来。随后,他还发表了演讲。此时,叶利钦看到了人们期待的目光,听到了群众支持的呼声,他感到自己正走向胜利。当他完成这一壮举跳下坦克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时,觉得精力充沛,格外轻松。紧接着,他举行记者招待会呼吁举行总罢工;派代表前往克里米亚半岛,与被困在那里的戈尔巴乔夫弃嫌联手;用电话与西方大国领导人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组织支持者去劝说包围白宫的军人倒戈等等,从而使"8·19"事件以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失败而告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前言 让理想与命运和解(1)第2节:前言 让理想与命运和解(2)第3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
第4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2)第5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3)第6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4)
第7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5)第8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6)第9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7)
第10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8)第11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9)第12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0)
第13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1)第14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2)第15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3)
第16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4)第17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5)第18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6)
第19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7)第20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8)第21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9)
第22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1)第23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2)第24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3)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