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三、 杜甫(4)      閔澤平 Min Zeping

  杜甫的飲酒詩是那樣樸素而真實,真實得近乎瑣碎,但惟其瑣碎,所以更耐咀嚼,往往餘香滿口。李白的飲酒詩是那樣瀟灑出塵,飄逸得幾乎看不到日常生活的影子,但惟其飄逸,往往高處不甚寒,難以久居。所以《圍爐詩話》感嘆道:“子美之詩,多發於人倫日用之間,所以日新又新,讀之不厭。太白飲酒學仙,讀數十篇倦矣。讀杜集,粗語、笨語有之,曾無郛廓語。”
  3.壯遊
  從杜甫的《壯遊》一詩來看,他的豪飲可能是在“不知愁滋味”的時候,因為詩歌接下來敘述了他漫遊經歷。杜甫一生共有三次漫遊,歷時長達十年之久。唐代詩人大多喜歡漫遊,有人說那是他們認識到了“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重要性。“行萬裏路”確實為我們貢獻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但倘若以為這些詩人是為藝術而不畏艱辛四處奔波,則未免擡高了藝術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有些詩人的確對自然有種本能的親近,也有一些詩人因為“江山之助”而詩歌水平大幅度提升,但這都無法掩蓋大多數詩人們以漫遊來獲取仕進的初衷。後人很羨慕唐代詩人的飄逸與瀟灑,塞北江南,自由往來,無數風光盡收眼底,其實這也衹是看到了他們風光的一面,在飽覽祖國大好風光的背後,又有多少人註意到了這些詩人的勞頓、疲憊與無奈?衣食無憂,閑極無聊,出去隨便逛逛,自然很快意。可憂心如焚,前途茫然,衣衫襤褸,潦倒不堪,還得打起精神吹捧對方、推銷自己,一次又一次重複同樣的話語,這樣的“旅遊”,有誰願意?功成名就、志得意滿的詩人,有幾人還有興趣漫遊?
  但他們毫無選擇。馮至先生說,那時候一般考官的判斷能力都很弱,他們的取捨標準就是考生在社會上的聲名。如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呢?在一個信息很不暢通的時代,最佳方式就是走出去,到大都市去,到最熱鬧的地方去,到權威們居住的地方去,大聲告訴他們自己很有纔。這樣的經歷,王維有過,李白有過,杜甫也不例外,衹是遊走的圈子不同,遊說的對象不同。漫遊者的心情也在遊說過程中悄然發生變化:最開始興高采烈,趾高氣揚,非高官厚祿而不取,對風景民俗也非常好奇;隨之筋疲力盡,沒精打采,但求有人賞識,不問價錢高低;最後則是眼神黯淡,心灰意冷,對工作崗位喪失了信心,衹祈望對方大發慈悲,能讓自己填飽肚皮。
  開元十九年(731),二十歲的杜甫正式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涯,雖然前一年他曾北渡黃河,但那主要是逃難(水災)。他自己也說,浪跡天涯“實自弱冠之年”(《進三大禮賦表》),而他漫遊的第一站是吳越。吳越風景如畫自然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那裏有他的親戚,一位姑父在常熟當主簿,一位叔叔在武康(浙江德清)當縣尉。初出茅廬的書生,需要照顧與提攜。不過,此時的杜甫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新奇,至於聲名與仕途的要求還不迫切。他一路走來,關註的是當地的風流人物與風土人情:
  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剡溪藴秀異,欲罷不能忘。(《壯遊》)
  詩人到過哪些地方呢?當時他已經到了姑蘇,即現在的蘇州地區,甚至在江邊做好了渡海東上的準備,可惜沒有能夠成行。詩人說,中老年以後他一直為此遺憾,錯失了一次到當時的扶桑即現在的日本去漫遊的機會。到如今,我們依然為詩人感到遺憾,如果他能成行,又該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在蘇州,他曾去虎丘山探尋闔閭荒涼的墳墓,去石壁探訪峭拔幽深的劍池,去長洲苑觀賞亭亭玉立的荷花,去嵯峨的閶門拜謁肅穆的太廟。後來,詩人又沿着當年秦始皇東巡的路綫,渡過錢塘江,登上會稽山,遊覽鑒湖,泛舟剡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