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政 》 大鍋飯:公共食堂始末 》
第25節:三、"吃飯不要錢"(8)
羅平漢 Luo Pinghan
玉米:4萬斤,2萬斤,1萬斤,5000斤;
高粱:4萬斤,1萬斤,7000斤,5000斤;
𠔌子:3萬斤,1萬斤,5000斤,2000斤;
棉花(皮棉):2200斤,1500斤,1200斤,1000斤;
大白菜:200萬斤,150萬斤,100萬斤,50萬斤。
一些放"衛星"的地方,還裝模作樣地對"衛星"田組織驗收,然後報刊以大字套紅標題刊出。實際上各種"衛星"的産量,除了虛報的成分外,大多是將多處即將成熟的農作物移栽到一塊地裏而成的,有的幹脆是拍腦袋拍出來的。
當時,不少地方還大搞高産試驗,河南省獲嘉縣城關公社宋莊大隊就有過一次這樣的試驗。中聯部下放到這裏的21名年輕幹部,選了7分地,深翻了7尺,施化肥700斤,施農傢肥7大馬車,耙7遍,下種700斤,計劃收糧7萬斤(即畝産10萬斤),時稱"七七試驗"。試驗過程中,這700斤種子分了好幾次纔播完。麥苗長出來後太密,就從鄰近的博愛縣運來大量細竹竿,用捆綁搭架的辦法將倒伏的麥子扶起。又調來7臺噴粉器分班輪流嚮麥子鼓風,並以手風琴對着麥田演奏歌麯,還把當時稀罕的收音機也擺放在麥田邊播放音樂,以達到音樂催長的效果。儘管如此,這七分地最後僅收了163斤秕麥。
在放高産"衛星"的同時,還出現了許多豪言壯語,諸如"衹要我們需要,要生産多少就可以生産出多少糧食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這樣今天看來荒唐可笑的話語,還堂而皇之地刊登在《人民日報》上。1958年6月16日的《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我國一位著名科學家的文章《糧食畝産會有多少》,作者通過"科學"論證,認為畝産小麥四五萬斤是完全可能的。毛澤東本來對那些高産"衛星"是將信將疑,此時,小麥"衛星"還衹放到畝産3530斤。讀了這篇文章,加之他所到之處看到的都是一片豐收的景象,這一年的農作物也確實長得好,這就使得他對那些高得離譜的"衛星"未必相信,但對這年糧食的"空前大豐收"並不懷疑。不但不懷疑,甚至還提出了糧食多了怎麽辦的問題。
1958年8月4日,毛澤東在去徐水視察時,徐水縣委第一書記張國忠告訴他,徐水全縣夏秋兩季一共計劃收穫12億斤糧食,平均畝産2000斤。毛澤東一聽,既高興又驚訝,問道:"你們全縣31萬人口,怎麽吃得完那麽多糧食!你們糧食多了怎麽辦"張國忠答道:"可以換機器。"毛澤東反問:"不光你們糧食多,哪一個縣糧食都多,你換機器,人傢不要你糧食呀!"旁邊有人說:"可以拿山藥造酒精。"毛澤東又說:"那就是每個縣都造酒精,哪裏用得了那麽多的酒精啊!"徐水的幹部預先衹考慮怎樣嚮上級吹牛,沒想到毛澤東會問到這樣的問題,衹得說:"我們光在考慮怎麽多打糧食!"毛澤東見狀,意味深長地說:"也要考慮怎麽吃糧食呢。"又說:"多了,國傢不要,誰也不要,農業社員們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頓也行嘛!"
相信這年全國糧食超正常"增産"的大有人在。這年8月北戴河會議上,在一大堆的文件中,有一份特殊的文件,即由化學工業部黨組提供的《糧食多了怎麽辦(參考資料)》。文件的第一段話就是:"今年糧食大豐收,薯類已經顯得過多,今年即使少種薯類,我們的糧食也是吃不完用不盡的,因此,利用多餘的農副産品來發展化學工業在我國就具有現實意義和廣阔的前途。"
毛澤東視察徐水出"糧食多了怎麽辦"的難題後,中國科學院黨組立即召開會議,要求下屬的幾個研究所把糧食如何轉化為工業産品的問題作為重點課題加緊研究。
1957年全國糧食産量為3700億斤。1958年天公作美,風調雨順,但糧食産量實際上也衹比1957年略為增産,後來經過核實,全年糧食總産為4000億斤,比1957年增産300億斤。然而北戴河會議時農業部黨組報告說,1958年的糧食産量將超過8000億斤,比1957年增産一倍以上。按照當時流行的"兩本賬"的辦法,會議宣佈我國糧食産量1958年將達到6000億斤到7000億斤,比上年增長60%到90%。這年10月中旬,華北和東北九省市在西安召開農業協作會議,據各省自報,陝西、北京比去年增産一倍以上,山西、河北增産一倍半左右,河南、山東增産兩倍以上。東北三省顯得保守一些,衹增産了42%。
既然糧食如此大豐收,已經達到了吃不完的地步,實行"吃飯不要錢"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這也是當時實行供給製的重要依據。中共蘇州地委在總結江陰縣馬鎮人民公社實行伙食供給製的經驗時,列舉了可以實行供給製的四條理由,其中一條就是有糧。怎麽個有糧答案在於:"今年是大躍進的一年,糧食增産是肯定的,如果全社水稻達到估産數每畝3500斤,就比去年增加了好幾倍。""按照全社每人每年食用650斤計算,可供全社社員吃幾年。"供給製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牛皮大話之上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人民出版社 |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一、初瀾(1) | 第3節:一、初瀾(2) | | 第4節:一、初瀾(3) | 第5節:一、初瀾(4) | 第6節:一、初瀾(5) | | 第7節:一、初瀾(6) | 第8節:二、大潮(1) | 第9節:二、大潮(2) | | 第10節:二、大潮(3) | 第11節:二、大潮(4) | 第12節:二、大潮(5) | | 第13節:二、大潮(6) | 第14節:二、大潮(7) | 第15節:二、大潮(8) | | 第16節:二、大潮(9) | 第17節:二、大潮(10) | 第18節:三、"吃飯不要錢"(1) | | 第19節:三、"吃飯不要錢"(2) | 第20節:三、"吃飯不要錢"(3) | 第21節:三、"吃飯不要錢"(4) | | 第22節:三、"吃飯不要錢"(5) | 第23節:三、"吃飯不要錢"(6) | 第24節:三、"吃飯不要錢"(7)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