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因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飘飘然时,每当我面对旁人无意闯下的"小祸"而忿忿然时,眼前总是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6号半针头。
许多年过去了,我深信她从未向旁人宣布和张扬过我那次的过失。一定是因了她的不张扬,才使我真正学会了注射术,和认真去做一切事。
"知心姐姐" 快乐人生
卢 勤
(知心姐姐、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
2000年的9月12日,是中秋节,也是我52岁的生日。就在这天晚上8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我荣获"韬奋新闻奖"的消息。当时,激动的泪水涌出了我的眼眶,一个人童年的梦想得到了这么高的回报,这是我没想到的。
童年是梦的故乡,让人生出美丽的梦想。我当了20年孩子们心目中的"知心姐姐",并在这个岗位上获得这么多的荣誉,是和童年的梦想分不开的。
有梦想的童年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从1986年圆了做"知心姐姐"的梦之后,我就一直有一个心愿:给走近"知心姐姐"的孩子留点礼物。
丰富的童年生活和多年工作实践经验,使我总结出"知心姐姐"的快乐人生三句话:
第一句--面对生活,要微笑着说:"太好了!"
第二句--面对困难,要敢于说:"我能行!"
第三句--与人相处,要学会为别人着想,要主动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这3句话成为"知心姐姐"在新时期独特的教育思想。其实它们所表达的乐观、自信和友爱的精神,正是我童年生活的真实感受。
"太好了!"是我妈妈的口头禅。
妈妈是个乐观、开朗的人。5岁时,我画了一只五彩的大公鸡,在北京市幼儿园儿童绘画比赛中获了奖,得了5张彩纸。我兴冲冲地跑回家,大声喊:"妈,我画的公鸡得奖啦!"妈妈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连声说:"太好了!我早就说过,你画的公鸡比我养的公鸡还漂亮呢!"从此,我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北京市少年宫绘画组的成员。
下乡插队第三年,我因患腰椎病住进医院。本以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妈妈知道了会着急,没想到妈妈在信中说:"太好了!你终于可以休息了,你太累了!"当时,我感动得直流泪。这一句乐观的话,带来母亲深切的关爱,也告诉了女儿面对疾病所应采取的心态。深受母亲的影响,我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能行!"是我的口头禅。
我生命的锦囊里,有一份妈妈赠予我的礼物--勇气。
在我会说话会走路以后,什么事情都爱自己想办法处理,什么事情都敢试一试。在妈妈的鼓励下,我的胆子越来越大,每一次勇敢的行为,都能得到妈妈赏识的目光。
小时侯,最令我得意的一件事情是为自己改名字。我出生在阴历八月桂花盛开的时候,父母给我起名叫卢桂花。5岁时上幼儿园,我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好听,提出要改成当时开始时兴的两个字的名字。全家人还开了"家庭会议",七嘴八舌地起了一大串:卢迪、卢芳、卢苇、卢琴……最后,我选了"琴"音,但改成了"勤劳"的"勤"字。因为我从小就勤快!
几天后,幼儿园门口贴出了大红榜,我一眼就看到"卢勤"两个字,高兴得又蹦又跳,马上跑回家报告:"妈!我起的名字贴出来啦!"妈妈放下手里的活跑出去看,连连说:"这名字好,简单,好记。"
改名字是"我能行"的第一次体验。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自己的主见被大人采纳,真是了不起的事情。
真正体验"我能行!",是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妈妈带我去公园玩,公园里有一座天桥,上去像走钢丝一样,令人心惊胆颤的。妈妈鼓励说:"你行,想上去就上去吧!"我真的勇敢地走了过去,那种惊险的感觉好极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童年,我对"我能行"三个字情有独钟。我始终认为,成人认为孩子"行"还是"不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极大。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也是我童年的感悟。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歌颂英雄欧阳海的课文《海边青松》,我和同年级的尹泽华、库宗华读了很受感动,3个女孩悄悄成立了一个专门学英雄、做好事的"安业民工作组",做好事不留名,只记在"红领巾日记"上,寄给福建安业民炮班的解放军叔叔。我们的"安业民工作组"后来发展到30多人,最后公开了,壮大为"安业民中队"。
极为珍贵的童年生活,给了我人生巨大的财富,使我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关注别人,能激发你生命的智慧;帮助别人,你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在你慷慨付出的同时,收获的是最珍贵的友谊。
走过半个世纪的人,心中会充满感激。我感激父母、师长、朋友,更感激童年。
感激童年,让我生出美丽的梦想--当知心姐姐;
感激"知心姐姐",让我永远拥有童年。
在韬奋新闻奖颁奖大会上,我激动地说:"'知心姐姐'是天底下最有魅力的事业,是我生命的全部。假如让我再作一次人生的选择,我仍然要选择做'知心姐姐'。我将永远做'知心姐姐'!"
我的圣地--图书馆
苏叔阳
(著名作家)
人生有许多难忘的事。想起我的少年时光,河北省立图书馆就浮现在我眼前,以特有的温馨与宁静,召唤我的心重归稚嫩与清纯。
1948年初冬,河北省保定获得解放。那时我正在河北师范附小读五年级。学校的教室楼后便是有名的古莲池书院,莲池吸引我的地方除了一泓清碧的池水,池水里夏日的红荷、冬日的白冰,池畔那碑廊与环池的亭台桥榭之外,还有莲池大门左侧的河北图书馆。馆舍不大,可清幽之至,两间大厅,一为读书之所,一为借书之处。整日里静悄悄的,让人走路都要屏住呼吸,生怕搅扰了那份近乎神圣的肃穆。我因为年幼,起初还没有把书借出馆外的资格,每日下课便跑过去,从管理员那里领一根又亮又沉的黑色木尺,那是借书阅读的凭证。我没有领受过旧时私塾先生训戒子弟的戒尺之罚,也没见过戒尺,只尝过新式教鞭的滋味。但我总觉得莲池图书馆里那阅览室读书碑凭证一定来源于戒尺或读书时的镇尺。这东西给我极佳的印象,让借书阅读者有学士之感觉。我每次都捧着这沉甸甸的黑木尺借一本爱读的书,埋头在长长的书案前直读到日落西山。后来,图书馆管理员看见我去借书阅读的时间长了,便法外施恩,发给我一本借书卡。从此我可以借3本书回家去读了。又后来,再恩宠有加,格外准许我每次借7本书去读,能享受这待遇的小学生真是幸运之至。记得小学临毕业的那年暑假,我像狗熊掰棒子似的,一个月里读了21本书。图书馆还跟学校联系,把我"勤奋好读"的"光荣事迹"通知学校。我的班主任沈老师--一个一年四季都穿蓝布长衫的好好先生--特意激动地写了一篇短文表扬我。学校的墙报还配发了我读书的一张画像,那是美术课教员的作品。这是让我至今兀自激动的事。
那时读书,自然不求甚解。但是,整个世界似乎一下子在我面前展开的感觉,今天再也难以追回,留下的只是读书的习惯。那时候,我读了许多今天再没兴味去读的书,也读了今天依旧想一读再读的书。郭沫若、田汉、鲁迅等前辈的著作,那时就让我着迷。莎士比亚、席勒、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著作让我心醉。我那时还读过茅盾先生的《子夜》与《腐蚀》,甚至还读过他的《多角关系》,大约以为是本数学书吧,一看才知道是我不明白的关于"多角恋爱"的小说。以后,上中学,读的"杂书"更多。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都稀哩哗啦地读过,屠格涅夫的著作更是"系列地"读过,然而许多书都不太明白,只是被那铅字排列的阵势所痴迷。记得清楚的,是我读过鲁迅先生的毛边书,有的还需要用裁纸刀将相连的书页裁开。当时以为是装订工人的失误,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独出心裁的装帧,有独特的艺术品位的。
可惜,这图书馆日见凋零。在我离开保定以后,再回去看望她时,她已乔迁,地方虽大了,氛围却乱糟糟的。而今,大约更不如先前宁静了。也许,早已迁往石家庄市,而我无福再投入她的怀抱了。
我在这图书馆里写下我的第一首小诗,发表在褐色草纸的刊物上。这也被岁月揉烂了吧?!
我成长的路上有许多良师益友,给我珍贵的教诲,我更有无数无言的教师给我真理与知识的启迪。这些师友的著作蹲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默默地望着我。我甚至曾想做个图书管理员,整日把书看个够。我还格外怀念那黑色的又亮又沉的木尺,倘能有一根摆在案头,那真是有纪念意义的好东西,但愿它们没有在时代的烟火中化为灰烬。哦,我少年的圣地--图书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