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煮酒说水浒   》 第25节:品酒赏艺(3)      沈家仁 Shen Guren

  73吴用与杨志斗智
  《水浒》里的吴用,是一个足智多谋、善于用计的人。"智取生辰纲"就是他用计的代表之作。"智取生辰纲"整回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杨志押送生辰纲出发前的准备、人员选择、配备及护送方法,这里表现了杨志奉命押送的小心翼翼、精明强悍的性格,突出了他的"智送"。在人员配备上,梁中书夫人派老都管及两个虞侯同行,又为以后的矛盾产生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即"智取",这部分是这回书的中心、高潮。"智取生辰纲"这回书,在结构上的特征可用十二个字概括:一个中心、两条线索、多种矛盾。
  这一个中心是:"智送"及"智取"生辰纲,突出在一个"智"字上;两条线索是一明一暗:明线是杨志一伙采用伪装、严密防范、以期完成生辰纲的"智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伙巧妙装扮,设下圈套,决意"智取"生辰纲。明线是文章的重点,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暗线一直被隐去,但一直又在暗中针对情况的变化在调整。明线突出了杨志的精明、狡猾的个性,并渲染了杨志同众人之间的矛盾。暗线则表现了吴用的聪明才智、计策缜密,说明了晁盖等七人紧密团结、同心协力。这两条线索在黄泥冈上交织,形成了故事的精彩高潮。
  多种矛盾则体现在多方面:就"智送"与"智取"而言,"智取"是主要矛盾,即以晁盖、吴用等七人为一方与梁中书为主、杨志为附庸的另一方的对立矛盾,或曰阶级矛盾。"智送"是次要矛盾,即押送人员的内部矛盾。对于这价值连城的生辰纲,一方严防,一方夺取,双方又狭路相逢于偏僻的黄泥冈,一般应是"力取",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在所难免。然而作者不让我们看到这些,而用的是"智取"。这"智取"该如何取法呢?作者又故意吊读者的胃口,只让我们从晁盖的嘴里知道是"好妙计,不枉了算你做智多星"。读者根本无法知道吴用所说的"如此、如此"的具体内容。作者笔锋一转,却大书特书杨志的"智送"。按常规,主要矛盾是作品着力之处,晁盖、吴用等七条好汉是这场斗争的主角,理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用较多的篇幅来写。然而,作者在这里却一反常态,把次要矛盾当做主要矛盾来写,而且写得具体、生动、错综复杂,但对主要矛盾的刻画却惜墨如金,只是作暗线处理,看上去似乎喧宾夺主。但读完之后,读者便能立即悟出这其中的无穷奥妙:明写、详写杨志的精明能干,正是反衬出吴用的足智多谋;明写杨志一伙的重重矛盾,愈暗示押送的艰难、智取的成功;明写天气酷热,则预示计谋的高超。先写次要矛盾是为后来写主要矛盾服务的。全文是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为此提供了解决的条件,两者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写明线正是为了写暗线,写次要矛盾正是为了写主要矛盾。如先写吴用如何用计、事态又如何按照预料发展、以致计策如何实施成功的话,不但索然无味,而且不利于突出吴用随机应变的本领。正因写明线,结果才让读者顿悟吴用妙计之妙,意趣横生;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对次要矛盾的描写,作者又采取了多层次的方法。这里既有人与天气的矛盾,又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天气的矛盾,又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杨志,要避开强人的作息时间,所以选择天热时赶路,而军健们因天热、劳累需要休息,酷暑难行,这怎么不产生矛盾呢?杨志与军健之间的矛盾,又是这次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因为杨志的"智送"主要是通过众军健来完成的。军健们不送了,杨志的计划就泡汤了,计划一泡汤,杨志想通过押送成功而实现光宗耀祖、仕途辉煌的美梦也就破灭了。因跟不上队伍,屡遭杨志辱骂,这就形成了两个虞侯与杨志的矛盾。军健们诉苦、两个虞侯调唆,又得到老都管的同情,这样一来,他们之间无形中建立了"统一战线",这既助长了军健们的反抗,又预示了老都管与杨志的矛盾。这三组矛盾纠合在一起,产生、发展,在黄泥冈到达顶点。"智送"的失败也就成定局了。这三组矛盾连环紧扣、曲折维妙,促进了"智送"队伍的瓦解。杨志与众人之间离心离德,这就给吴用的"智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智取"的成功,也正是建立在"智送"的基础上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梁山好汉
第1节:专家推荐第2节:开卷解谜(1)第3节:开卷解谜(2)第4节:开卷解谜(3)
第5节:开卷解谜(4)第6节:开卷解谜(5)第7节:开卷解谜(6)第8节:开卷解谜(7)
第9节:开卷解谜(8)第10节:开卷解谜(9)第11节:百家争鸣(1)第12节:百家争鸣(2)
第13节:百家争鸣(3)第14节:百家争鸣(4)第15节:煮酒说人(1)第16节:煮酒说人(2)
第17节:煮酒说人(3)第18节:煮酒说人(4)第19节:煮酒说人(5)第20节:煮酒说人(6)
第21节:煮酒说人(7)第22节:煮酒说人(8)第23节:品酒赏艺(1)第24节:品酒赏艺(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