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北京城池(2)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皇城在宮城的外面,周圍約18裏。它有6個城門:正南為大明門(清改稱大清門),其東轉為長安左門,西轉為長安右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清改稱地安門)。承天門(清改稱天安門)前有一條寬闊的禦道,兩旁有連檐通脊的千步廊,組成巨大的宮前廣場。廣場兩側宮墻外面,左文右武,對稱地布列着中央政府的官署。這樣,宮前的“左祖右社”和中央官署,宮後的禦苑(今景山公園),宮左的南宮和皇史裩,宮右的西苑(今中南海和北海),以及衆多為宮廷服務的局監司寺,都圍在皇城之內。皇城的城墻用磚包砌,塗以紅色,上面蓋着黃色琉璃瓦。宮城以外,皇城以內,列為禁地,民間百姓,未經特許,不得出入。
  內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長約45裏,城墻高12米,城墻內外全部用磚包砌。共有9座城門:南面,中為正陽門,東為崇文門,西為宣武門;東面,南為朝陽門,北為東直門;西面,南為阜成門,北為西直門;北面,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明北京內城北墻較元大都城北墻南移五裏。正統四年(1439年),修成內城九門城樓。正陽門正樓一,月城(附於大城門外的小城)中左右樓各一;其他八門,正樓各一,月城各一。正陽門樓,共有三重,它的前面,有護衛城門的前沿堡壘箭樓;左與右各有小城門樓拱立;當中為正陽門樓。箭樓巍立在城臺之上,前樓後廈,平面呈“凸”字型,墻壁上開有箭窗,以便禦守。箭樓護衛的正陽門樓,坐落在高大的城臺上,朱紅明柱,光彩奪目。柱上三層檐,歇山頂,樓閣巍峨,雄偉壯麗。九門之外,各立牌樓;城墻四隅,建有角樓。城墻外面,環繞着既深又寬的護城河。城門外築石橋,橋下設閘。真是—關城森嚴,固若金湯。內城九門樓成,崇樓峻閣,崔嵬宏麗,堤堅水境,煥然一新。
  正陽等門,各設水關,分為三重,設置鐵閘。九門進出的習俗,官員上下朝多走正陽門。崇文門設稅關,商人多出入崇文門。宣武門設會館,文人多出入宣武門。軍隊出徵走德勝門,象徵作戰旗開得勝;回師進安定門,象徵國傢太平安定。朝陽門內設糧倉,從南方漕運的糧食,在這一帶貯存,運糧車出入朝陽門。阜成門外通門頭溝煤礦,運煤車出入阜成門。西直門外直通玉泉山,宮廷用玉泉山水,運水車走西直門。還有,正陽門是京城正門,死人之出殯,禁走正陽門。就是皇帝死了出殯,也衹能出朝陽門。
  外城在內城的南面,轉包東南與西南角樓。外城增築較晚。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騎兵攻至北京城下,京師九門,白晝戒嚴。蒙古軍撤後,群臣議請仿“城必有郭,城以衛君,郭以衛民”之製,增修外城。三十二年(1553年),始築外城。原議修外城120裏,將內城四面圍住。但因工程浩大,財力不足,至四十三年(1564年),衹修了環包南郊的外城。外城長28裏,城墻全部用磚包砌,也挖了護城河。外城七門:南面,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東面,廣渠門、東便門;西面,廣寧門(清避道光帝躺寧名諱,改稱廣安門)、西便門。各城門有城樓和月城,設水關,裝鐵柵。
  明北京城的建設,《明太宗實錄》記載:“初營建北京,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製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北京的營建,既參酌南京的規製,又有所創新。
  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圖形。以宮城為中心的北京城的建成,反映出15世紀初的中國,國傢強大統一,財力豐實雄厚,人民聰明勤勞,建築水平高超。北京的外城、內城、皇城和宮城,都以子午綫為基綫而對稱展開,形成完整和諧的舉世無雙的宏大建築群。這是中國古代都城史上最輝煌的傑作,也是世界都城史上最宏麗的篇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