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记书信 》 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农民日记 》
第25节:农民日记(23)
侯永禄 Hou Yonglu
来我家看电视的人虽不是人山人海,却也算得上是人来人往!人多时竟有百余人,我家里从没来过那么多人。引玲带走了电视机后,晚上还有不少人来打问着想看哩!整整50天,虽然黑天白日整得人昏头转向,扰得我们干不成活、吃不好饭,但全家人心里总觉得乐滋滋的!
责编访谈
"时间越久它越有价值"
面对近200万字的原材料,责任编辑谢慈仪用半年多的时间,录入、筛选、归类,使其从零零碎碎变得有条有理并妙趣横生。她为什么费力出版这种可能没有"市场"的书,她在编辑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发现和感受?
销量的事我把握不住
记者(下简称"记"):这本书的出版十分耗时间,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大的精力?
谢慈仪(下简称"谢"):作者原来的日记有200多万字,需要一点点梳理。而且其中有错别字,有不少口语,甚至有的文字勉强才能读懂。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既要让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语言和风格,还要让日记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因此最后花了很多时间,挑选了原稿中最能反映农业发展和农民生存实情的20多万字。
记:你觉得侯永禄的家人为什么选择你?
谢:我听说他们之前也受到了很多挫折。我拿到复印件的时候,很震惊,觉得很有意义,也意识到这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我把这些都跟他们说了,可能他们觉得我比较可信吧,呵呵。
记:出版时你们有没有考虑这可能是一本没有市场的书?
谢:说实话,刚开始我们是有点犹豫的,但当读了以后。我们是不管卖多卖少,这个事情一定要做。农民这个群体大家都要关注,但农民文化景观、生活实录这块在出版物中一直是个空白。以前都是作家、社会学家来说农民,这本书是对农村文化、农村发展过程的一个还原,我觉得已经超越了一本图书的意义。销量的事我把握不住,但这本书有社会价值,不会是临时的卖两天就完了,时间越久它越有价值,因为历史越来越难以把握。
第一手原始资料
记:能否具体谈谈你眼中的这本书的价值?
谢:这本书的出版价值在于内容的稀缺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有几个农民像侯永禄一样记录下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跨度如此之大?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急速走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真正的农民文化已从日益发达的传媒视野中淡出。很多关于农民的作品是城里人写出来的,我们很少有机会真正从农村人口中了解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农民日记》毫不避讳地讲出了农民掏心窝子的大实话,有着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宝贵价值。
记:你觉得这本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阅读?
谢:我们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设定了一个读者定位。我觉得有三类人会喜欢读这本书。一是公务员当中有一官半职的人。他们80%都是农村出身,现在的工作重中之重也是农村工作,新农村建设。第二类是大学生,尤其是学文科的。他们要了解历史,不能只从书本上学,感性材料从哪里来?大学生中也有很多是农民子弟,他们需要了解上一代人的生活。还有就是有过上山下乡经历和对农村有研究兴趣的知识分子。
记:日记很零碎,你如何保证让读者有阅读的欲望?
谢:针对日记零碎的特点,我们做了特别的编排。一是保留原汁原味,即按照日记的真实日期和内容进行选编,忠实再现其朴实文风和方言土语,对某些不符合现在语言规范的文句,只要在理解时不产生歧义,便不作更改和修饰。包括为了让侯永禄日记原封不动地显现年代印记,我们特意采用农历记录1953年1月1日以前(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历以前)的日记日期,并用汉字表示其间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
二是提取可读信息,挑选原稿中最能反映农业发展和农民生存实情、最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事例。
三是突出小中见大,把日记中油、盐、柴、米类的琐事与当时众所周知的社会大事连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
|
|
第1节:《农民日记》序(1) | 第2节:《农民日记》序(2) | 第3节:农民日记(1) | 第4节:农民日记(2) | 第5节:农民日记(3) | 第6节:农民日记(4) | 第7节:农民日记(5) | 第8节:农民日记(6) | 第9节:农民日记(7) | 第10节:农民日记(8) | 第11节:农民日记(9) | 第12节:农民日记(10) | 第13节:农民日记(11) | 第14节:农民日记(12) | 第15节:农民日记(13) | 第16节:农民日记(14) | 第17节:农民日记(15) | 第18节:农民日记(16) | 第19节:农民日记(17) | 第20节:农民日记(18) | 第21节:农民日记(19) | 第22节:农民日记(20) | 第23节:农民日记(21) | 第24节:农民日记(22)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