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记书信 》 一個農民的生存實錄:農民日記 》
第25節:農民日記(23)
侯永祿 Hou Yonglu
來我傢看電視的人雖不是人山人海,卻也算得上是人來人往!人多時竟有百餘人,我傢裏從沒來過那麽多人。引玲帶走了電視機後,晚上還有不少人來打問着想看哩!整整50天,雖然黑天白日整得人昏頭轉嚮,擾得我們幹不成活、吃不好飯,但全家人心裏總覺得樂滋滋的!
責編訪談
"時間越久它越有價值"
面對近200萬字的原材料,責任編輯謝慈儀用半年多的時間,錄入、篩選、歸類,使其從零零碎碎變得有條有理並妙趣橫生。她為什麽費力出版這種可能沒有"市場"的書,她在編輯過程中有什麽樣的發現和感受?
銷量的事我把握不住
記者(下簡稱"記"):這本書的出版十分耗時間,為什麽願意花這麽大的精力?
謝慈儀(下簡稱"謝"):作者原來的日記有200多萬字,需要一點點梳理。而且其中有錯別字,有不少口語,甚至有的文字勉強才能讀懂。在編輯過程中,我們既要讓讀者讀到原汁原味的語言和風格,還要讓日記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因此最後花了很多時間,挑選了原稿中最能反映農業發展和農民生存實情的20多萬字。
記:你覺得侯永祿的傢人為什麽選擇你?
謝:我聽說他們之前也受到了很多挫折。我拿到復印件的時候,很震驚,覺得很有意義,也意識到這是一件很艱辛的事。我把這些都跟他們說了,可能他們覺得我比較可信吧,呵呵。
記:出版時你們有沒有考慮這可能是一本沒有市場的書?
謝:說實話,剛開始我們是有點猶豫的,但當讀了以後。我們是不管賣多賣少,這個事情一定要做。農民這個群體大傢都要關註,但農民文化景觀、生活實錄這塊在出版物中一直是個空白。以前都是作傢、社會學家來說農民,這本書是對農村文化、農村發展過程的一個還原,我覺得已經超越了一本圖書的意義。銷量的事我把握不住,但這本書有社會價值,不會是臨時的賣兩天就完了,時間越久它越有價值,因為歷史越來越難以把握。
第一手原始資料
記:能否具體談談你眼中的這本書的價值?
謝:這本書的出版價值在於內容的稀缺性。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有幾個農民像侯永祿一樣記錄下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跨度如此之大?在由傳統的農業社會急速走嚮工業社會的轉型過程中,真正的農民文化已從日益發達的傳媒視野中淡出。很多關於農民的作品是城裏人寫出來的,我們很少有機會真正從農村人口中瞭解到他們的喜、怒、哀、樂。《農民日記》毫不避諱地講出了農民掏心窩子的大實話,有着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眼裏第一手原始資料的寶貴價值。
記:你覺得這本書適合什麽樣的讀者閱讀?
謝:我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就設定了一個讀者定位。我覺得有三類人會喜歡讀這本書。一是公務員當中有一官半職的人。他們80%都是農村出身,現在的工作重中之重也是農村工作,新農村建設。第二類是大學生,尤其是學文科的。他們要瞭解歷史,不能衹從書本上學,感性材料從哪裏來?大學生中也有很多是農民子弟,他們需要瞭解上一代人的生活。還有就是有過上山下鄉經歷和對農村有研究興趣的知識分子。
記:日記很零碎,你如何保證讓讀者有閱讀的欲望?
謝:針對日記零碎的特點,我們做了特別的編排。一是保留原汁原味,即按照日記的真實日期和內容進行選編,忠實再現其樸實文風和方言土語,對某些不符合現在語言規範的文句,衹要在理解時不産生歧義,便不作更改和修飾。包括為了讓侯永祿日記原封不動地顯現年代印記,我們特意采用農歷記錄1953年1月1日以前(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用公歷以前)的日記日期,並用漢字表示其間具有統計意義的數字。
二是提取可讀信息,挑選原稿中最能反映農業發展和農民生存實情、最具有時代氣息的典型事例。
三是突出小中見大,把日記中油、????、柴、米類的瑣事與當時衆所周知的社會大事連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出版社 |
|
|
第1節:《農民日記》序(1) | 第2節:《農民日記》序(2) | 第3節:農民日記(1) | 第4節:農民日記(2) | 第5節:農民日記(3) | 第6節:農民日記(4) | 第7節:農民日記(5) | 第8節:農民日記(6) | 第9節:農民日記(7) | 第10節:農民日記(8) | 第11節:農民日記(9) | 第12節:農民日記(10) | 第13節:農民日記(11) | 第14節:農民日記(12) | 第15節:農民日記(13) | 第16節:農民日記(14) | 第17節:農民日記(15) | 第18節:農民日記(16) | 第19節:農民日記(17) | 第20節:農民日記(18) | 第21節:農民日記(19) | 第22節:農民日記(20) | 第23節:農民日記(21) | 第24節:農民日記(2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