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習禪錄影   》 第四天      南懷瑾 Na Huaijin

  第四天――農歷正月初五
  “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這是一句不得已的話,不得已的法門。上乘法門,就是那麽坦然而住,就對了。可是坦然而住,卻很不容易把持得住啊。念頭怎麽死得了呢?
  宗師要有殺人刀、活人劍的手段,黃檗祖師說:“大唐國裏無禪師”,“不道無禪,衹是無師。”好好用功,自然有接引你們的辦法。
  你們把外形先弄正了,內心自然慢慢也會正;外形不正,內心怎麽也不會正。要像昨晚那個樣子;像阿彌陀佛那個樣子,慈悲祥和,拿眼睛照着,心中無事,行忘其所行,外形很有關係,這纔是經行。像這樣莊嚴恭謹的經行半小時,心中無事,不成道也成道了。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生滅如何生滅?當生的時候它就生,當滅的時候就滅,一步一步。生滅滅生,誰要你去滅它!如果百事不知,纔是學佛,學木石去好了。如片雲點太清裏,坦然而住,生滅又有什麽妨礙呢?就是這樣,坦然而住。圓明清淨,動靜二相,一切瞭然,無挂無礙,你聽雞鳴狗叫,客人來叫門,聽得清清楚楚,哪個挂礙你呢?
  “君不見,絶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誰無念,誰無生。”無念是你,無生是你,念佛的也是你。真無生,不是什麽都不知道,無生無不生。木石人沒有靈性,不能成佛。真正體會到清淨圓明,就是我,不要求無相。所謂一念清淨,如何清淨?沒有清淨之相可取。(師擊香板一下)你看多清淨啊,雞鳴狗吠,清清明明,行住坐臥,都在修行。
  雖然在走路,還是像打坐一樣,輕輕鬆鬆,嚴嚴謹謹,不管前面有人,不管後面有人,心中無事,不要放逸,就照這樣經行就對了,就是一動一靜之間,走不是動嗎?香板一敲,停下來不是靜嗎?這一動一靜之間的“這個”,要看清楚。
  同安察禪師有詩曰:“問君心印作何顔,心印誰人敢授傳?歷劫坦然無異色,呼為心印早虛言,須知本自靈空性,將喻紅爐火裏蓮。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火裏現蓮花,自性如此也。
  “真不立,妄本空。”(師擊香板一下,)你看到個什麽?看到個“什麽也沒有”,認得清這個“什麽也沒有”就差不多了。“有無俱遣不空空”,你不求空自然空啊!你嚮哪裏去求空啊!“第一義”在哪裏呀!在第九義上!大傢都被第一義捆死了,害苦了。愛昏沉時就昏沉,愛散亂時就散亂,就這樣坐一枝香看。
  不追尋,不修正,不調整。坦然而住。(師擊香板一下――)
  這是什麽?清清淨淨的,本自具足,能生萬法。就是這個,把握住這個!“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夏醫官好像美鈔掉了找不到那個樣子。幹什麽!放鬆!
  (下午兩點半)
  佛法本來平常,就是這麽一點,無邊妙用百千法門,都從這一點發出來。但是見到這一點很難。無始以來在輪回中,被塵勞煩惱遮住,透不過這一點靈光。一切智慧、神通、山河大地,都從這一點發出來。易學說:一畫未生以前。數學上稱之為零,不是數了,衹是一個概念,代表開始未知數,也是代表無窮數。佛經上很多數理的概念,佛菩薩能通一切智,他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事萬物都從一而來,纍積千千萬萬之一而成千千萬萬。見到了這個一,保養這個一,久而久之,神通具足。就是不容易信得過,信得過就是信自己,就是信我,就是信三世諸佛。後來習氣太深,把這個一遮障了。沒有見到這個一,一切學問都是假的。見到這個一以後,要發大心,發大願,就是如此,其他皆不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𠔌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一是個什麽?什麽都不是。
  《華嚴經》第八十捲,入法界品。什麽是法界?就是華嚴境界,也就是剛纔所說的那一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奉命去參彌勒菩薩。一念專精,一念至誠,佛菩薩就和你光光相感。“信”――不是信佛,不是信他人,要你信你自己的心。本經經義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一個人修道缺少“信”字,心就狹隘,譬如你們都已經見到一點,因為對於佛法信心不足,雖然見到,卻所得者少,所以也就“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於一善根,心生住着。”執着一個法門。“於少功德便已為足”,“不能善巧發起行願,不為善知識之所攝護,不為如來之所憶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門,如是境界。”“若周遍知(圓融),若種種知,若盡源底,若解了,若趣入(體會進去),若解說,若分別,若證知,若獲得(把握住,是你的),皆悉不能。”見道以後,纔修道。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為神。
  (四點整)
  截斷衆流固然對;不截斷衆流也對。不打妄想對了,打妄想也對。就怕你放也放不下,挑也挑不起。(師擊香板一下)你看一切雞鳴犬吠,清清明明的就是。這個時候啊,心中你空空洞洞的,清清楚楚,不要加上一點力,這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樣子也是,中間不是;有些人樣子是,中間也是。放不下,挑起來。我所說的,聽不懂也好,他生來世,會一聞千悟,獲大福報。般若道場,十分莊嚴,“唯大英雄能本色”,此事要有大魄力,乃大丈夫事。
  不要用心太過,放鬆!空空洞洞。放四大,莫把捉(不管身體),寂滅性中隨飲啄。(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由它去。)
  此事,至誠至敬的人,大忠大孝的人,秉天地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便可以過來。修行者千千萬萬,見道者能有幾人?見道而能成功者能有幾人?書生最不容易入道,滿腹經綸,詩詞歌賦,沒有辦法。
  (問法師--)
  和尚,心中有何疑處?修行有無進步?(答:不見好。)怎麽不好?(答:心中尚不清淨。)清淨不是道,道不在清淨上,清淨亦是道,但是那個清淨不是道。參禪就是要起疑情,你多少年來修行,總是求清淨,求定,要放開心來參這個能清能淨的東西,不要參枯禪。當你在清淨的時候,那個能清淨的是誰?趕快找出它來,不能入寶山空手而回。楊居士說清淨心,其實清淨亦無心。魯居士愛護你,希望你成一個大宗師。你要努力去參啊。(師擊香板一下――)
  老子曰:“大音希聲”,韓居士你想聽法嗎?哼!我已經說了半天了,可惜你聽不到。這個世界上,找一人活死人還找不到,活死人才能大活啊!(師擊香板一下――)
  你看哪!就是這一下,萬籟俱寂,無所謂清淨,無所謂不清淨,要在這上面看準了它。
  (晚上七點二十分)
  下午拈提《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人有誠心,天有報應,人有善心,天有感應。不起此座,可以成佛。什麽辦法呢?就是這樣坦然而住,就可以成佛。和尚要參一個“誰”字。善惡之分衹在一念之間,此心正,此理正,負盡天下人也沒大患。此心不正,此理不正,作善事也有咎。
  從理入者,如蕭先生;從行入者,如楊管老。從理入者,就是坦坦然,沒有事。此事必須要切實用功,“不遇明師莫強猜”。好好依止上師,把以前那些佛法都要丟掉,重新來過。一念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好好坐一枝香。
  皇天不負苦心人,要至誠至敬,好好用功修行啊!像開玩笑樣子學佛,一輩子也學不成功的。
  (晚上九點整)
  項教官今天如何?
  項答:今早老師打香板時,忽見一片光明,身心愉快,但是很快就丟掉了。下午有一次打坐,看到很熱鬧的大街,又有人打麻將牌,很快就看不到了,不知是怎麽一回事。
  師雲:打香板見到光明身心愉快,是光影門頭。看到大街和打牌,是習氣呈現,把他丟掉最好。
  魯居士今天怎樣?
  魯答:今天下午行香時,剛剛繞佛一圈,腿就軟了,衹好下來休息,不知道怎麽一回事。
  師雲:這是氣機初動之相,你們老年人受不了,所以要坐下來養它。你幾十年來學佛,跟我打七多少次,護法濟貧行善,這些年所求的氣脈,難以發動,衹因般若不足。
  韓居士今天怎麽樣?
  韓答:今晚坐香時,兩腿兩手好像用繩子捆起來的樣子,渾身蒸熱,呼吸有些不勻,因為老師訓示我們不要修整,我就沒有去管他。不知怎樣呼吸逐漸粗起來,好像喘息一樣,竟剋製不住,後來老師用手按我頭頂,命令我把呼吸調勻,我就慢慢把它調勻了。後來右腳如被火燙一樣,一會兒就好了。在這一段時間裏,內心明明白白,外面一切聲音動作清清楚楚,身體內部的變化,也非常清楚,就是妄念自然沒有了。在下座開靜以後老師曾問我,看到個什麽?我說什麽也沒有。
  師笑笑說:你昨天問我,怎樣修行,就照這樣去修行就好了。
  ---居艾師兄錄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一九七五年: 事前講話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第四天拾遺記要片段殘記一九六零年: 第一天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第六天第七天一九六二年: 第一天第二天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
第七天一九六二年: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