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25節:第二節 君子之禮(1)
劉德江 Liu Dejiang
第二節君子之禮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
--《論語·陽貨篇第十七》第十一章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八佾篇第三》第四章
顔淵問仁。子曰:"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論語·顔淵篇第十二》第一章
學而知禮
從前面內容,我們瞭解到"知禮"的必要性,"禮"是人行為規範的基本要求,是表現"仁"的一個形式。但這些都衹是泛泛而談,並沒有落到"禮"的現實基礎上。所以我們要問"禮"的具體意義是什麽?它的表現有哪些?
首先我們要清楚"禮"的內容雖然是具體的,籠統說來它包括典章、制度和禮儀,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規範,是"六藝"中最重要的內容。但要明白"禮"並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的行為規範。衹有通過虛心學習、察言觀行、嚮人請教等方式學習到的行為規範纔稱得上是"禮"。
孔子少年時代就開始習禮,長大後又非常註意觀察、學習種種禮儀活動。當時麯阜城內經常舉行鄉射禮、鄉飲酒禮,還有各類祭祀活動以及喪葬、嫁娶活動,孔子經常參加或圍觀,對種種禮儀逐漸精通,以後又對古代的典章、制度進行了研究、探討,並且很重視在種種實踐活動中學習。麯阜城內有一座祭祀魯國始祖周公旦的大廟,稱為太廟。太廟中保存着大批魯國歷史文物,堪稱魯國的歷史博物館。魯國的許多重要典禮都在這裏舉行,因此太廟是學習禮儀和歷史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孔子每次來到太廟,都虛心嚮別人請教。一些人見孔子什麽都問,不免有些懷疑,心想:作為有恢復周禮抱負的孔子怎麽會問這些問題呢?這難道算是知"禮"嗎?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議論說:"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篇第三》)即是說,哪個人說這位鄹地的年輕人知禮啊?他跑進太廟,什麽事都要問。人們覺得孔子好像什麽都不懂,凡事都要問,根本算不得知禮。這些議論被孔子聽到以後,他很坦然地說"是禮也"。意思是說不懂的就問,這正是"禮"啊!"禮"衹有通過認真學習、嚮人求教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即所謂"學而知禮"。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篇第八》)在這裏孔子提出了他教學的三個重點:詩、禮、樂,而且指出了這三者的不同作用。他要求學生不僅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求講個人的修養。"禮"在"詩"和"樂"中起的就是個人修養的中和作用,沒有"禮"的"詩"和"樂"是不存在的。由此說明了"禮"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了"禮"是通過學習來的為人處事的知識和技能。
因此孔子在教學過程中要傳授給他們"禮"的知識。孔子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習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但是孔子也不能將每一門技藝都作為重點,必然有所側重。那麽,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麽呢?從《論語》的許多論述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這些論述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內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以此來教授他的弟子。宋代大儒朱熹說:"十年學幼儀,十三學樂誦詩,二十而後學禮。則此三者,非小學傳授之次,乃大學終身所得之難易、先後、淺深也。"可見"禮"的重要性,它是必修的學問,是學而知之的行為規範,凡有志於做仁者、做君子的人都需要學習"禮"。
孔子曾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篇第三》)意思是說夷狄即使有君王,還不如中原的國傢沒有君王。孔子的意思是側重"禮","禮"是人們在社會上相互溝通交流時共同遵守的規範。他認為如果整個社會懂得"禮",社會便會秩序井然,即使沒有君王社會也會和諧安穩。如果人們不懂得"禮",即使有君王,也不如沒有君王卻懂得"禮"的社會。孔子的意思衹是強調"禮"的功用,並無其他想法,但這裏不免令人産生偏見,誤認為夷狄並不學"禮",不知"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