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3)      許華 Xu Hua

  為持久有效地防禦俄國東擴,日本政府在1874年大規模嚮北海道移民,並建立屯田兵制度。%%%徵韓論·侵臺灣·占琉球
  日本明治政府的擴軍計劃,名義上是防備俄國入侵,但實際上第一次用兵目標卻是在侵占中國臺灣、琉球和朝鮮之間進行選擇。
  1872年9月,日本利用琉球漁民在與臺灣土著人的糾紛中被殺事件,誘迫早與中國有着宗藩關係的琉球國王接受其“藩王”封號。
  其後不久的1873年初,朝鮮釜山爆發反日運動。當年2月,西鄉隆盛、板垣退助等主張“徵韓論”,明治政府决定采取行動。剛從西方考察回國的岩倉具視等人認為侵朝時機不成熟,堅决反對。
  同年3月,日本當局便派外務卿副島種臣到中國,以質詢琉球漁民事件為名,打探清朝對琉球和臺灣的立常
  日本政府經過激烈爭辯,當年10月决定取消侵朝,轉為利用中俄伊犁糾紛和中法越南衝突先行侵占琉球和臺灣,西鄉、板垣等憤然辭職。【這種戰略矛盾,在甲午戰爭中後期再一次凸顯。】第二年(同治十三年)5月,日本政府在美國的策動下,藉口琉球船民事件出兵臺灣。侵臺日軍先是遭到臺灣土著的沉重打擊,不久又被清軍包圍,還爆發了瘟疫,不得不接受議和提議。在美國等的大力幫助下,當年10月31日與清廷簽訂了《天津條約》。%%%西南戰爭·自由民權運動
  日本侵臺時,國內的反政府暴動仍未熄滅。1874年2月,佐賀地方的士族和熊本縣的“神風連”發動反政府暴動,被鎮壓。西鄉隆盛因“徵韓論”辭職後,回到薩摩藩鹿兒島,被各地反對明治維新方面的“自由民權派”推舉為領袖。
  所謂“自由民權派”,是相對“尊王派”而言的,主要是受到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非官僚利益團體和黨派,他們反對“主權在君”的君主集權制度及“欽定憲法”,主張“主權在民”,要求開設國會,頒布國民憲法,以及對外修改不平等條約。
  1877年2月,西鄉及其追隨者高舉“新政厚德”的旗號,發動大規模反政府起義,九州、熊本、土佐等地的武士紛紛響應,人數迅速達到3萬。明治當局得到列強支持,甚至還從清朝政府那裏得到了10萬發子彈。在優勢武器裝備和兵力下,當年9月政府軍擊敗西鄉部隊。在這場戰爭中戰死和被俘後處决的西鄉部隊達一萬人,西鄉隆盛自殺身亡。
  明治當局雖然平息了這次“西南戰爭”,但全國自由民權運動卻蓬勃發展。1880年3月,2府22縣的8萬7千多自由民權運動者推選的114名代表會集大阪,成立“國會期成同盟會”。當年11月,該同盟會員發展到13萬人,並不顧政府禁令和壓製,在東京舉行第二次大會。
  在隨後的幾年裏,各地自由民權組織,高呼“不流血不能建立自由的基幢、“建立完整的自由立憲政權”等口號,發表《革命起兵檄文》,占領警察署和地方法院、進攻兵營、生俘政府官員、搗毀高利貸者的豪宅、焚毀藉據。
  1881年,明治天皇被迫頒發詔書,許諾製定憲法,並在1890年開設國會。%%%君主立憲
  1882年3月,明治政府派遣伊藤博文一行前往歐洲考察,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嚮普魯士、奧地利學習、研究君主立憲政治,並重金聘請德國立憲專傢赴日本指點憲法起草工作。
  1884年,明治政府頒布《華族令》,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爵制度。其中,甲午戰爭的重要人物伊藤博文、山縣有朋、西鄉從道、大山岩等明治維新精英,均成為全國300多個華族新貴中的伯爵。【重新恢復等級制度?
  1885年12月,當局宣佈取消太政官制度,實行內閣制度,並開始着手憲法頒布工作。經過幾年籌備,1889年2月11日,明治政府頒布帝國憲法。憲法規定,“一國之權力,以君主大權為其樞軸”,天皇統治“萬世一係”,“神聖不可侵犯”。天皇可以赦令形式隨意立法。軍隊歸天皇統帥,軍部輔佐其行使統帥權,統帥權不受內閣干涉。對外簽訂條約、宣戰、媾和等外交大權,由天皇獨攬。
  1890年,明治政府開設國會,同年7月舉行衆議員大選,11月成立“帝國議會”。日本國會的職權為審議預算、咨詢和表决內閣决定。國會的召開、休會和解散,均由天皇决定。“帝國議會”,由貴族院和衆議院組成。貴族院議員由皇族、華族和“敕任議員”出任。內閣首相和各省部大臣輔佐天皇施政,其成員由天皇决定,內閣首相對天皇而不是對議會負責。參與天皇確定內閣人選的還有十來個“元老”,他們都是明治維新的開國元勳。【近似於古羅馬的元老院制度。】
  1888年,日本成立了一個由高官和大臣組成的新機構“樞密院”。憲法規定該院為天皇的最高顧問府,負責有關憲法的草擬和解釋、戒嚴令的發佈,以及對外條約等重大問題的咨詢。國會通過的决議,須該機構同意。 樞密院還負責咨詢皇室事務。
  【明治時代的日本君主立憲制度——尤其是軍製,與日本迅速發動並贏得甲午戰爭關係巨大。當時清朝的體製,名義上是帝製,本當更加集權,但實際上,光緒皇帝及其內閣缺乏政權,更無軍權。所謂封建集權,其實有名無實。日後中國的戊戌變法和袁世凱復闢,都企圖效仿日本君主立憲製,通過加強中央集權輓救國傢危亡,均告失敗。孫中山為創建共和製而掀起的辛亥革命,實行“軍政”、“訓政”,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治理中國,獨裁專製行不通,中央無權威、軍閥割據更行不通。中國之治,難度遠遠大於日本。】%%%侵略朝鮮
  侵臺失敗之後,日本轉而開始謀劃侵占朝鮮。兩次重大日朝衝突,都因中國方面及時出兵幹預,日本未能得逞。詳見後面相關章節。%%%攘夷——鹿鳴館——修約
  幕府開國之後,與美國、俄國、英國等國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關稅不自主,“租界地”和治外法權,英、法在橫濱設立軍事基地,洋人在日本霸氣十足……使得日本國民怨聲載道,強烈要求“收回國權”。社會各界對不平等條約的強烈反對,是促成幕府垮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治政府上臺後,一方面以天皇的名義對外承認了幕府所簽條約,一方面對內強調將努力修改條約。1869年初戊辰內戰後期,明治政府便正式嚮美國和荷蘭等國駐日公使提出了舉行修約談判的要求。各國以條約限期尚未滿為由,拒絶談判。1870年1月,日本外務省不得不通知各國,同意在1872年條約到期時再舉行談判。【餘:對歐美,日本束手無策?
  由於受到國內輿論的強大壓力,當年十月(陰歷),明治當局决定派外務卿岩倉具視為特命全權大使出訪歐美各國遊說。1871年夏,日本政府照會各締約國,再次提出修約要求。當年8月19日,日本還同夏威夷簽訂了一個相互承認最惠國的平等條約,企圖以此作為與各國修約談判的榜樣。美國政府堅持按國別單獨修約,並以日本是一個“未開化國傢”和岩倉代表團的委任狀等“手續不完備”為由,拒絶談判。歐洲各國采取一致立常英國還要求日本像埃及一樣成立由日本法官和外國法官混合組成的法庭,並要求新增外國人在日本旅遊、沿海貿易、投資等權利。當日方提出以開放內地讓外國人自由旅行、通商為條件,換取廢除治外法權和恢復關稅自主權,甚至同意“會審製”,各國仍不同意。
  到1876年1月,日本外務省訓令駐各國公使就恢復關稅自主權進行交涉時,英法兩國由於法德矛盾尖銳,不得不防止俾斯麥發動侵法戰爭,而同意日本要求,撤走橫濱駐軍。
  因急於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以適應激蕩的國際政局,日本政府竭力撤銷治外法權,並為此迎合西方所謂的“不開化”、“沒資格修改條約”之說,大搞開化運動。甚至從1881年起用3年時間,開支18萬日元,在東京興建了日本第一洋樓“鹿鳴館”,作為迎賓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學東漸(1)西學東漸(2)
內外交睏(1)內外交睏(2)
內外交睏(3)藉師助剿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