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跨出中南海-紅墻內中國政要秘聞 》
第25節:遠親不如近鄰 2
顧保孜 Gu Baozi
杜修賢 Du Xiuxian
由於這個緣故,郭沫若離開北京時,周恩來親自前往送行,回北京時又到機場迎接。他還出席了尼泊爾駐華臨時代辦巴塔來依為慶賀尼泊爾王國比蘭德拉王太子婚禮舉行的宴會。
尼泊爾多山多水,豐富的水力資源有待開發。周恩來曾陪同馬亨德拉國王參觀黃河三門峽水庫,陪同柯伊拉臘首相參觀密雲水庫。尼泊爾的交通運輸存在着一定的睏難,當時以發展中小型水力發電站較為有利,也較
合算。為此,周恩來專門指示外交部禮賓司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尼泊爾有關代表參觀中小型水電站。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國幫助尼泊爾在遜科西河上修建了遜科西水電站。1968年5月27日,周恩來會見尼泊爾副首相比斯塔,詢問了該項水利工程建成後的發電與灌溉情況。
1972年11月,該項水利工程竣工,錢正英參加了竣工典禮。遜科西河水電站裝機容量10500千瓦,占當時尼泊爾首都電網總容量的1/3。
中國與朝鮮是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兄弟鄰邦。周恩來曾4次訪問朝鮮,並十幾次接待來中國訪問的朝鮮人民領袖金日成。
周恩來不僅參與了抗美援朝决策的製定,而且是與抗美援朝有關的軍事、外交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朝鮮停戰協議簽訂之後,周恩來在政務會議上指出,幫助朝鮮恢復戰爭創傷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他直接過問了中國幫助朝鮮經濟恢復與經濟建設的工作。僅中朝界河鴨緑江的治理與開發,周恩來就做了大量的組織工作與促進工作。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時,轟炸了1943年建成的水豐水電站,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壞。1955年2月,周恩來兩次找有關人員討論中朝兩國共同投資恢復和改建水豐水電站的問題。l955年至1958年,中朝兩國合作共同完成了修復任務。
位於鴨緑江中遊的雲峰水電站的修建,是1958年2月周恩來訪問朝鮮期間確定下來的。1958年4月12日下午,周恩來約李葆華等研究三門峽水庫和亭子口水電站之後,專門討論了雲峰水電站的修建問題。後來,經過中朝雙方政府批準,各指派代表6人,組成中朝鴨緑江雲峰水力發電廠建設籌備委員會,於1958年8月28日至9月20日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朝鴨緑江雲峰水力發電廠建設籌備委員會决議》。9月16日下午,周恩來又同劉瀾波、李代耕、葉季壯、林海雲研究了雲峰水電站的修建問題。10月30日,周恩來主持國務院第81次全體會議,聽取了李代耕對雲峰水電站修建問題的匯報,批準了《中朝鴨緑江雲峰水力發電廠建設籌備委員會决議》。會上,周恩來指出,電力這個先行官非先行不可。鴨緑江的水可以多蓄一點兒,多修幾級儲些水有好處,不然到枯水期很難發電。他說,雲峰水電站可由我方貸款共同建設、共同使用。雲峰水電站裝機容量40萬千瓦,於l959年5月開工,到l967年4月全部建成投産,在兩國電力係統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濕淋淋的周總理,正用手從水鉢裏往外潑水。儘管他臉上淌着水,可水中的笑容比任何一次都要歡快。
1959年,西藏上層的反動分子藉助國外勢力發動了武裝叛亂,沒多久就被西藏的愛國人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平定了。被平定之後,希望西藏成為一個所謂“緩衝地帶”的印度尼赫魯政府,在對中國進行政治攻擊的同時,又在中印東段、西段邊界一再挑起武裝衝突。8月25日,越過邊界東段的所謂“麥剋馬洪綫”侵入中國西藏及馬墩地區朗久村的印度軍隊,突然嚮駐守在那裏的中國邊防部隊發動武裝襲擊,中國邊防軍被迫自衛還擊。10月20日、21日,印度武裝人員兩次非法越入中國西藏地方西北空喀山口以南的中國領土,不顧中國邊防人員的勸告,嚮正在巡邏的中國邊防人員進行武裝挑釁,中國邊防軍再次被迫自衛還擊。
為了謀求合理解决邊界問題,使自中印邊界衝突事件以來的緊張局勢暫時緩和下來,周恩來出訪亞洲6國。這是周恩來總理第二次大出訪,從1960年4月15日至1960年6月1日,長達一個半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婦女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 | 第2節:序言 | 第3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1 | 第4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2 | 第5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3 | 第6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4 | 第7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5 | 第8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6 | 第9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7 | 第10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8 | 第11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9 | 第12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10 | 第13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11 | 第14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12 | 第15節:不亢不卑的較量 13 | 第16節:同志加兄弟 1 | 第17節:同志加兄弟 2 | 第18節:同志加兄弟 3 | 第19節:同志加兄弟 4 | 第20節:同志加兄弟 5 | 第21節:同志加兄弟 6 | 第22節:同志加兄弟 7 | 第23節:同志加兄弟 8 | 第24節:遠親不如近鄰 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