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獄中悔恨:身後牛衣愧老妻(1)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元豐二年(1079),歷經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之任的蘇軾,因在詩文中“譏切時事 ”、“訕上駡下”、“騰沮毀之論 ”,被神宗禦批差人捉拿,於七月二十八日戴上枷具,押赴汴京,當時情狀,被人這樣形容:
  蘇軾以吟詩有譏訕言事、官章疏狎(於)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皇甫)僎徑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臺卒夾侍,白巾青巾,顧盼獰惡,人心洶洶不可測……吏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雞犬。
  ——孔文仲《孔氏談苑》捲一《蘇軾以吟詩下吏》
  堂堂太守,天下名士,突然從萬人景仰的位置上跌落下來,被皂吏們雞犬般地呵辱着,面對這種遭際,蘇軾都有些不知所措,傢人魂驚魄散,惶惶難安,可想而知。
  好在蘇軾的好友、駙馬都尉王詵得知消息後,事先派人通知了在南都(今河南商丘)為官的蘇轍。蘇轍急忙派出傢人,星夜兼程,與朝廷捕快展開竟奔,提前一天到了湖州,將這壞消息告訴了蘇軾。蘇軾當時的應對是:
  臣即與妻子訣別,留書與弟轍,處置後事,自期必死。
  ——《杭州召還乞郡狀》,《蘇軾文集》捲三十二
  閏之自熙寧元年嫁給蘇軾,至此已歷十二個年頭。由於丈夫動不動就拿錢接濟別人,傢裏人口又多,她靠勤勞和節儉,把一切安置得井井有條,再大的睏難也能對付。可丈夫出了如此大的事,就像天要塌下來一般,閏之一時無法應對。蘇軾為了安慰妻子,臨別之前給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當年真宗皇帝去泰山封禪,回來時聽說有個高人楊樸,安貧樂賤,吟詩自娛,不願為官,便讓人將他召到御驾之前。皇上問:“聽說你整天與人吟詩唱和,臨行之前,有沒有人給你作詩送行?”楊樸說:“沒有。不過我的老妻唱了一絶。”皇上且驚且喜,問道:“你夫人也會吟詩?不妨誦給朕聽聽。”楊樸不願回答。在皇上再三強迫下,他纔誦道:“且休落魄貪杯酒,更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裏去,這回斷送老頭皮。”皇上聽了大笑,不復強留,將楊樸放了回去。說完故事,蘇軾還和閏之開起了玩笑:“夫人若是想救我,何不也吟詩一首,感動皇上呢?”
  夫人聽了,不禁啞然失笑 。
  由此可見,蘇軾被捕之前,並沒有被嚇得魂不附體。相反,他在盡力安慰閏之和傢人。當時蘇邁已經成婚生子,他要陪着父親前往汴京,閏之帶着兩個不足十歲的兒子,還要照顧年逾七十的任奶媽,以及蘇邁的老婆、出身大戶人傢的范氏和新生的楚老(蘇簞,蘇軾長孫),全家老小的安危,都係於閏之一身。在南都(今河南商丘)為官的蘇轍深知嫂子十分艱難,急忙派人到湖州來接她們。當蘇軾被押到宿州時,閏之已經啓程,全家都在船上。這時御史臺再度派人,前來搜尋詩文取證,全家老小,受到極度恫嚇。閏之在驚恐之餘,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情。蘇軾後來憶道:
  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傢取文書。州郡望風,遺吏發卒,圍船搜取,老幼幾怖死。既去,婦女恚駡道:“是好著書,書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燒之。
  ——《黃州上文潞公書》,《蘇軾文集》捲四十八
  蘇軾現存的詩文,湖州任上最少,就因閏之一氣之下,付之一炬的緣故。可蘇軾後來並沒怨她,反而以調侃語氣述說此事,他對閏之的關愛與理解,於此可見一斑。
  蘇軾入獄之後,有段時間受辱至極,以為自己會死在獄中,曾寫下兩首絶命詩,交獄卒梁成,請他轉送弟弟子由。二詩如下: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纍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玕月嚮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予以事係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
  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