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感悟 我不是教你诈   》 第二十五章      刘墉 Liu Yong

  该拿的就要拿
  有一天,读到明朝袁了凡写的(了凡四训),其中说到两个有关孔子的故事,终于让我
  释怀。故事说:
  鲁国法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赎回被邻国捉去做臣妾的百姓,政府都颁奖金。孔子的
  学生子贡,赎了人,却不接受奖金。孩子知道就骂他说:“你错了!怎么可以只为自己高
  兴,博取虚名,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大都是穷人,你开了恶例,使大家觉得赎人受赏是
  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赎人的风气,只怕要渐渐消失了!”
  书里又说:
  子路有一次救起溺水的人,那人送了一头牛为谢,子路收了。孔子听说;则大加赞赏。
  了凡先生写了一段很引人深思的话。
  “若所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所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
  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又说:“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分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
  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
  我发觉,其实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就重视了“合理化”,只是后来许多人故意表现“私
  情”,故作有人情味的样子,或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而造成“情理不分”。
  
  假好人与真乡愿
  读中国绘画史,有一段明代大画家沈周的故事,我永远不会忘。书里说,沈周的邻居掉
  了东西,误以为沈周家一个相似的东西是他的。沈周知道之后,就把自己的东西送过去。直
  到邻居掉的那个找回来,把沈周的东西归还,沈周也只是笑道:“这不是你的吗?”
  书中举出的这类例子很多,似乎以此推崇沈周的“胸襟廓落”。只是,每次我读到这
  儿,都不以为然,这真叫胸怀吗?这根本是最害中国社会的“烂好人”、“真乡愿”。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论语》中的一段话,而不能不佩服孔子。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好不好。
  孔子回问:“你拿什么去报德呢?”接着叮嘱:“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儒家“求合理”、“不过火”的中庸之道,在这两句话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表现。
  问题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为什么却处处忘记这个道理。
  最近,一个跟英籍丈夫离婚的中国妈妈,为了把孩子带回台湾,而上了法庭。那英国人
  居然批评台湾是个没人情味的地方,说你在路上被撞死了,都没人救你。
  虽然法官后来把孩子判给了母亲,那英国人的每个批评,却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曾几何
  时,我们这个最有人情味的国家,却成了最没人情味的?
  那人情味去了哪里?
  答案应该是:去了自己人的身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