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 新元史   》 捲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一百四十      柯劭忞 Ke Shaomin

  ○釋老
  八思巴膽巴必蘭納識裏丘處機馬鈺譚處端劉處元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康泰真祁志誠張宗演張留孫吳全節酈希誠張清志蕭輔道李居壽莫起炎
  蒙古崇尚釋教,及得吐番之地,思因其俗而柔之,乃設官分職而領之。於帝師,又立宣政院。其院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為之。帥臣以下,亦僧俗並用。於是,帝師授玉印,國師授金印,宣命同於詔敕。凡即位之始,降詔褒護,必敕章佩監絡珠為字以賜。及其卒而歸葬捨利,又命百官出郊祭錢。大德九年,專遣平章政事帖木兒乘傳護送,賻金五百兩、銀千兩、幣帛萬匹、鈔三千錠。皇慶二年,加至賻金五千兩、銀一萬五千兩、錦綺雜彩共一萬七千匹。
  其弟子之號司空、司徒、封國公者,前後相望,怙勢瓷睢,氣焰熏灼,為豁不可勝言。有楊璉真珈者,世祖為江南釋教總統,掘趙氏諸陵及其大臣塚墓凡百一所;戕殺平民四人;受人獻美女寶貨無算;其壤奪盜取者,計金一千七百兩、銀六千八百兩、玉帶九、玉器大小百一十有一、雜寶貝百五十有二、大珠五址兩、鈔一十一萬六行二百錠、田二萬三千畝;私庇平民不輸公賦乾二萬三千戶。他所藏匿示露者,不論也。南臺御史中丞亦力撒合請急誅之,以謝天下,帝不允,仍錄其子暗普為江浙行省右丞,後以民鋮沸騰,始罷去。
  又至大元年,上都開元寺西僧強市民薪,發訴諸留守李璧,方詢問其由,僧已率其徒持白挺突入公府,隔案引璧發,爨諸也,捶樸交下,爨之以歸,閉諸空室,久乃得脫,奔訴於朝,遇赦以免。二年,復有龔柯等十八人,與諸王合兒八刺妃爭道,拉妃附功毆之,事聞,釋不問。而宣政院臣方奏請:凡民毆西們者,截其手;置之者,斷其舌。時仁宗居東宮,聞之,嘫奏寢其令。
  泰定二年,西臺御史李昌言奏:“嘗經平涼府,靜、會,定西等州,見西番僧佩金字圓符,絡繹道途。馳騎纍百,傳捨至不能容,則假館民捨,姦污婦女。奉元一路,自正月至七月,往返者,百八十五次,用馬至八百四十餘匹,較之諸王、行省之使,十多六、七。驛戶無所控訴,臺察莫敢誰何。且國傢之製圓符,本為邊防警報,僧人何事而輒佩之?乞更正僧人給驛法,且令臺憲得以糾察。”不報。必蘭納識裏之誅也,有司籍之,得其人畜士田、金銀貨貝錢幣、邸捨、書畫器玩,及婦人七寶裝具,價值鉅萬萬雲。
  番僧歲時祝釐禱祠,號稱好事者,其目尤不一。大者如:中統三年,作佛頂金輪會於聖安、昊天二寺七晝夜,賜銀一萬五千兩。至元二年,詔各路設三學,講三禪會。七年,大修佛事於瓊華島。九年,集都城僧誦《大藏經》,九會。十三年,設資戒在會於順德府開元寺。十六年,敕諸國師、教師、禪師百有八人,即聖壽萬安寺設齋圓戒賜衣。二十二年,集諸路僧四萬於西應京普恩寺,作資戒會七日夜。二十三年,命西僧作佛事於萬壽山。三十會。明年,又作佛事於大殿寢殿及五臺山,三十三會。二十五年,命亦思麻等七百餘人,坐靜於大護國仁王寺,凡五十四會。二十七年,命帝師坐靜於厚載門及桓州雙泉寺,凡七十二會。成宗初,以國忌,飯僧七萬。武宗至大元年,啓水陸大會於昊天寺。英宗即位,大興佛事於文德殿四十日。已而修秘密法會於延春閣,鎮雷法公於洋城四門。至治三年,詔天下諸司,集僧誦經十萬部,又於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揚子江金山寺,五臺山萬聖祜國寺,建水大會。泰定帝元年,命西僧修佛事於壽安山,曰星吉思乞刺,曰闊兒魯串卜,曰水朵爾麻,曰颯間卜裏南傢經,三年乃罷。又修黑牙蠻答哥佛事於水晶殿,燒壇佛事於延華閣。文宗至順元年四月,作佛事於仁智殿,歲終乃罷。惠宗後至兇二年,創太覺海寺,塑千佛於其內,至正七年,興聖宮作佛事,賜鈔二千錠。十四年,命加喇嘛選僧百有八人,修朵思哥兒好事,嘗以泥作小浮屠,或十萬至二三十萬,名曰擦擦。其大者實以七寶珠玉,或一所以至七所,名曰答兒剛。先是,至元中內廷佛事之目,僅百有二。至大德七年,再立功德七年,再立功德使司,其目增至五百有餘。
  延祐四年,宣徽院會計歲供,其費以斤計者,用面四十三萬九千五百、油七萬九千、酥二萬一千八百七十、蜜二萬七千三百,他物稱是。
  至景朝賜予,尤為無度。其大者如:中統初,賜慶壽、海雲二陸地五百頃。大德五年,賜興教寺地一百頃,上都乾元寺地九十頃,萬安寺地六百頃,南寺地百二十頃。皇慶初,賜大普慶寺腴田八萬畝,邸捨四百聞。又賜崇福寺河南地百頃,上都開元寺江浙田二百頃,普慶寺益都田七十頃。至治初,大永福寺成,賜金五百兩、銀二千五百兩、鈔五十萬貫、雜彩萬匹;又賜西番撒加地僧,金千兩、駕裟二萬匹。至正十二年,建清河大壽元忠國寺,以浙江廢寺田歸之,率多強占民業。
  僧徒貪利無已,營結近侍,欺昧奏請布施,歲費千萬。又每次歲必因好事奏釋輕重囚徒,以為福利,雖大臣有罪,皆假是以爨其誅。宣政院參議李良弼,受賕鬻官,竟以帝師之言縱之。其餘夤緣幸免者,尤不可勝紀。
  至於道教,太祖敬禮邱處機,號為神仙。世祖封張留孫為上卿,恩寵尤渥。然其人,皆有得於黃、老之學,不汨沒於權利者,黨徒雖盛,非如釋氏之病民蠹國也。故備書其事,以垂鑒戒雲。帝師八羅巴者,士番薩斯迦人,族款氏。生七歲,誦經數十萬言,能約通大義,國人號聖童。稍長,學富五明,故又稱班彌怛。年十有五,謁世詛地潛邸,與語大悅,日見親禮。
  中統元年,世祖即位,尊為國師,授玉櫻命製蒙古新字。其寧僅千餘。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關紐而成字者,則有韻關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則有語之法;大要以諧聲為宗。其四十一之字母,曰:
  至元六年,詔頒行於天下,詔曰:“朕惟字以書言,言以紀事,此古今之通製。我國傢肇基朔方,俗尚簡古,未遑製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文及畏兀兒字,以達本朝之言。考諸遼、金及遐方諸國,命各有字,今文治浸興,而字書有闕,於製為未備。故特命國師八思巴創為蒙古親字,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達事而已。今後凡有璽書頒降者,皆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遂升號八思巴大寶法王,更賜玉櫻
  十一年,請告西還。留之不可,乃以其弟亦憐真嗣焉。十六年,八思巴卒,賜號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至治間,特詔郡縣建廟通祀。泰定元年又繪像十一頒各行省,為塑像雲。
  亦憐真嗣帝師,凡六歲,至元十六年卒。答兒麻兒剌乞列嗣,二十三年卒。亦攝思連真嗣,三十一年卒。乞刺斯八斡節兒嗣,成宗特造寶玉五方佛冠賜之。元貞元年,更賜雙竜盤紐白玉印,文曰:“大元帝師統領諸國僧尼中興釋都之櫻”大德七年座明年,以輦真監藏嗣,又明年卒。都傢班嗣,皇慶二年卒。相兒加思嗣,延祜元年卒。二年,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卜嗣,至治三年卒。旺出兒監藏嗣,泰定二年卒。公哥列思八衝納思監藏班藏卜嗣,賜玉印,降璽書諭天下,其年卒。天歷二年,亦輦真吃刺失思嗣。
  時又有國師膽巴者,名功嘉葛刺思,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從西天竺古達麻失利傳習梵秘,得其法要。中統間,帝師八思巴薦之。時懷懷孟大旱,世祖命禱之,立雨。又咒食投竜湫,頃之奇花異果上尊涌出波面,取以上進,世祖大悅。至元末,以下容於明相桑哥,力請西歸。既復詔還。謫之潮州。時樞密副使月的迷失鎮潮州,妻得奇疾,膽巴以所持數珠加其身,即愈。又嘗為月的迷失言異夢已還朝期,皆驗。
  元貞間,海都犯西番界,成宗命禱於摩訶葛刺神,已而捷書果至。又為成宗禱疾,遄愈,賜與甚厚。且詔分御前校十人為之導從。成宗北巡,命膽巴以象輿前導。過雲州,語諸弟子早:“此地有靈性,恐驚乘輿,當密持神駡以厭之。”未幾,幾雨太至,衆鹹震懼,惟幄殿無虞,復賜碧鈿懷一。德壽太子之薨也,不魯罕皇后遣使部於師曰:“我夫婦以師事汝,至矣,止有一子,何不能保護耶?”曰:“佛法如燈籠,風雨至,可蔽之。若爾燭盡,燈籠亦無如之何也。”大德七年夏卒。皇慶間,追號大覺普惠廣照無上膽巴帝師。
  後又有必蘭納識裏者,初名衹刺瓦彌的理,北庭感木魯國人。幼熟畏兀兒及西天書,長能貫通三藏暨諸國語。大德六年,奉旨從帝師受戒於廣寒殿,代帝出傢,便賜今名。皇慶中,命翻譯諸梵經典。延祜間,特賜銀印,授光祿大夫。
  時諸番朝貢,表箋文字無能識乾,皆令必蘭納識裏譯之。嘗有以金刻字為表進者,帝遣視之。必蘭納識裏取案上墨汁塗金葉,審其字,命左右執筆,口授表中語及使人名氏,與貢物之數,書而上之。明日,有司閱其物色,與所賫重譯之書無少差者。衆無不服其博識,而竟莫測基何所從授,或者以為神悟雲。授開府儀同三司,仍賜三臺銀印,兼領功德使司事,厚其廩餼,俾得以養母焉。
  至治三年,改賜金印,特授沙津愛護持,且命為諸國引進使。至順二年,又賜玉印,加號普覺圓明廣照弘辯三藏國師。是年,與安西王子月魯帖木兒等謀為不軌,坐誅,其所譯經。漢字則有《楞嚴經》,西天字則有《大乘莊嚴寶度經》、《乾陀般若經》、《大涅槃經》《稱贊大第功德經》,西番字則有《不思議禪觀經》,皆行於世。
  邱處機,字通密,登州棲霞人,自號長春子。幼有人相之曰:“神仙宗伯也。”年十九,學全真道於寧海之昆侖山,與馬鈺、譚處端、劉處元、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同師重陽王真人。馬鈺,寧海人,弱冠舉進士。妻孫氏,名不二,亦寧海人。劉處元,掖縣人,著有《道德經解》、《陰符經解》譚處端,寧海人,著有《雲水前後集》王處一,寧海人。郝大通。寧海人。明謂之七真人,獨處機名最著。金、宋之委,俱遣使召之,不赴。
  太祖徵西域,命近臣徹伯爾、劉仲祿賫璽書,請處機至軍中。處機一日忽語其徒曰:“天使來召我,我當往。”翼日,二人至,處機乃與弟子十有八人同行,明年,留山北,先馳表謝,拳拳以止殺為戒。又明年、趣使再至,乃發撫州,經涉萬有餘裏,歷四載而始達於雪山。常馬行積雪中,馬上舉策試之,未及積雪之半。既見,太祖大悅,賜食,設廬甚飭。
  太祖方西徵,日事攻戰,處機每次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部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錫仙翁,以?爨朕志。”命左右書之,且以訓計算子焉。賜虎符,副以璽書,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問,處機對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於不孝,不孝則不順笠天,故天威震動以警之。似聞境內不孝者多,陛下宜畏天威,明孝道治天,下。”大祖從之。
  十七年,太祖大獵於東山,馬踣,處機請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數畋獵,非宜。”太祖為罷獵者久之。時大兵踐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無所逃命。處機還,使其待持牒購之。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懷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
  十九年,熒惑犯尾,其占在燕,處機禱之,果退捨。二十一年,又為旱禱,期三日雨,當名瑞應,已而亦驗。改賜宮名曰:“長春”,且遣使勞問,製曰:“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六月,浴於東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水入東湖,聲聞數裏,魚鱉盡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處機嘆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將與之俱乎1遂卒,年八十。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璽書,襲掌其教。
  至大二年,加賜金印,處機贈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直君,馬鈺為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譚處端為長真凝神元靜藴德真君,劉處元為長生輔化宗元明德真君,王處一為玉陽體元廣慈普度真君,郝大通為廣寧通元妙太古真君,孫不二為清淨淵真慮元順化元君,敕並會道士苗道一收執。處機弟子十八人,知名者尹志平、李志常、宋德芳、綦志遠,並封真人。
  時又有康泰真者,利州人。母娠二十四月而生。學道於王重陽,與邱處機、馬鈺人遊。四方之士,踵門受業者,恆數百人。夏大旱,使者請祈雨,泰真端坐久之,曰:“明日雨。”既而果然。鼕常裸十餘日,無寒色。卒年九十餘。
  處機第四傳曰祁志誠,居雲金閣山,譽問甚著。丞相安童嘗過而問之。志誠告以修身治世之要。安單感其言,故相世祖,以清靜為本。及罷相,退然若無與於世者,人謂有得於志誠之言。
  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勘探後四世孫來居信州之竜虎山。相傅至三十六世宗演,當至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則命廷臣效勞,待以客禮。及見,語之曰:“昔歲已未,朕次鄂渚,嘗令王一清往訪卿,卿父使報塍朕曰:“後二十年天下當混一。神仙之言驗於念矣。”因命坐,賜宴,特賜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賜號演道靈應衝和真人,命主領江南道教,仍賜銀櫻
  十八年、二十五年再八覲。世祖嘗命敢其祖天師所傳玉英寶劍觀之,語侍臣曰:“朝代更易已不知其幾,而天師劍印傳子若孫尚至今日,其果有神明相之乎1嗟嘆久之。其實天師玉印文曰“陽平治都君所”,乃宋徽宗所賜,非漢印也。
  九月,都功德使司脫因小演赤奏:“曩者所毀道傢偽經板本化圖,多隱匿未毀,其書皆底毀釋教之言,宜甄別。”於是命前中書右丞張文廉等詣長春宮無極殿,著,餘悉漢張道陵、後魏寇廉之等偽作。文廉等奏:“自《道德經》外,宜悉焚毀。”帝曰:“道傢經文,傳訛踵廖非一日矣。若焚之,其徒未必心服。彼言水火不能焚溺,可以是端試之。候不驗,焚之未晚也。”遂諭宗演等,俾推擇人入火試其術。宗演等奏:“此皆誕妄之說,臣等入火,必皆為灰燼,實不敢試。但乞焚去《道藏》偽書,庶幾澡雪臣等。”帝可其奏。遂詔天下道傢諸經,可留道德二施篇,其餘一切焚毀,匿藏者罪之。十月,集百官於愍忠寺,焚毀《老子化鬍經》、《猶竜傳》等書。
  二十九年,宗演卒,子與棣嗣,為三十七也,襲掌江南道教。三十一年入覲,卒於京師。元貞元年,弟與材嗣授太素弟神廣道真人,主三十八世,襲掌道教。
  時潮嚙????官、海????兩州,為患特甚,與材以術治之。一夕大雷電以震,明日見有物魚首龜形者磔於水裔,潮患遂息。大德五年,召見於上都幄殿。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簫。武宗即位,來覲,特授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賜金屯。仁示即位,特賜定冠、組織文金之服。延祐三年,加太虛輔化體仁應道大真人,卒。四年,子嗣成嗣,為三二九世,襲領江南道教,言領三山符簫如故。
  其徒第留孫者,字師漢,信州貴溪人。少入成虎山為道士,有人相之曰:“神仙宰機也。”至元十三年,從天師張宗演入朝,世祖與語,稱旨,遂留侍闕下。世祖嘗親祠幄殿,皇太子侍。忽暴風雨至,衆駭懼,留孫禱之立止。又嘗次日月山,昭睿順聖皇后得疾危甚,嘫召留孫請禱。既而後夢有朱衣長髯,從甲士,導朱輦白辣行草間者。覺而異之,以問留孫,對曰:“甲士導輦辣者,臣所佩法簫中將吏也。朱衣長髯者,漢祖天師也;行草間者春時也。殿下之疾,其及春而瘳乎1後命畫像以進,視之,果夢中所見者,帝大悅,即命留孫為天師,固辭不敢當,與為上卿,敕尚方鑄寶劍以賜,建崇真宮於兩京,俾留孫居之,專掌祠事。
  十五年,授玄教宗師,賜櫻又特任其父信州路治中,尋復升江東道同知宣慰司事。是時,天下大定,世祖思與民休息,留孫待詔尚方,因諭黃老治道貴清淨、聖人在宥天下之旨,深契上衰。及將以完澤為相,命留孫筮之,得《同人》之《豫》,留孫曰:“‘《同人》,柔得位而進乎乾’,君臣之合也”‘《豫》,利建侯,命相事也。何吉如之,願下勿疑。”及拜,天下果稱得賢相。
  大德中,加號玄教大宗師,同知集賢院道教事。武宗即位,召見,賜坐,升大真人,知集賢院,位大學士上。尋又加特進。進講老子推明廉讓之道。及仁宗即位,猶恆誦其言,且諭近臣曰:“纍朝舊德,僅餘張上卿爾。”進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加號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道師,又封闡道宏教衝元仁靖大真人,刻玉為玄教大宗師印以賜之。至治元年卒,年七十四。天歷元年,追贈道祖神應真君,其徒吳全節嗣。
  全節,字成季,饒州安仁人。年十三,學道於竜虎山。至元二十四年,至京師,從留孫見世祖。三十一年,成宗至自朔方,召見,賜古周玉蟠螭環一,敕每次歲侍從行幸,所司給廬帳、車馬、衣服、廩餼,著為令。大德十一年,授玄教嗣師,賜銀印,視二品。至大元年,賜七寶金冠、織金文之服。三年,贈其祖昭文館大學士,封其父司徒、饒國公,母饒國太夫人,名其所居之鄉曰榮祿,時曰具慶。至治元年,留孫卒。二年,製授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崇文弘道玄德真人、總攝江淮荊等處道教、知集賢道教事,玉印一、銀印二,並授之。
  全節嘗代祀嶽瀆還,成宗問曰:“卿所過郡縣,有善治民者乎?”對曰:“臣過河南,總管盧贄平易無為,而民以安靖。”成宗曰:“吾憶其人。”即日召拜集賢學士。成宗崩,仁宗至自懷孟,有狂士以危言翰林學士閻復,事叵測。全節言於李孟,孟以聞,仁宗意解,復告老而去。當時以為朝廷得敬大臣體,而不以口語傷賢者,全節蓋有力焉。
  全節雅好結士大夫,推轂善類,唯恐不盡其力。至於振窮周急,未嘗以恩怨民其心,時諭稱之。卒年八十有二,其徒夏文泳嗣。
  真大道教者,金季道士劉德仁之所立也。其教以苦節危行為要,而不妄取於人、不苟侈於已。五傳至酈希誠,居燕京天寶宮,見知憲宗,始名其教曰真大道,授希誠太玄真人,領教事,內出冠服以賜,仍給紫衣三十襲,賜其從者。
  至元五年,世祖命其徒孫德福統轄諸路真大道,錫銅章。二十年,改賜銀印二。又三傳而至張清志,年十六從天寶李道士遊,其後徒衆益盛。清志事母孝,母常病疽,口吮其膿,遂愈。又患膈氣,清志禱於神,進藥,母吐涎塊如瓜,病若失。授演教大宗師凝神衝妙元應真人。東海大珠山、牢山,舊金虎,清志往居之,虎皆避徒,然頗為人害。清志曰:“是吾奪其所也。”遂去之。後居臨汾,地大震,城郭摧壓,死者不可勝計,獨清志所居裂為二,無少損焉。乃遍巡木石間,聽呻吟聲,救活者甚衆。朝廷重其名,給驛致之,俾掌教事,清志徒步至京師,深居簡出,人或不識其面。貴人達官來見,率告病,伏臥內不肯起。後卒於京師。
  太一教者,始金天眷中道士蕭抱珍,傳太一三元法之求,因名其教曰太一。四傳而至蕭輔道。世祖在潛邸聞其名,命史天澤召至和林,賜對稱旨,留居宮郟以老,請授弟子李居壽掌其教事。
  至元十一年,建太一宮於兩京,命居壽居之,領祠事,且禋祀六丁,以繼太保劉秉忠之職。十三年,賜太一掌教宗師櫻十六年十月辛醜,日直元辰,敕居壽祠醮,奏赤間於天,凡五晝夜。事畢居壽請間曰:“皇太子春秋鼎盛,宜參預國政。”且又因典瑞董文忠以為言,世祖喜曰:“行將及之。”其後詔太子參朝政,庶事先啓後聞,皆自居壽發之。
  莫起炎,寧南仲,湖州人,後更名洞乙,以自號為月鼎。入青成山,見徐無極,受五盞之法。又聞南豐鄒鐵壁,得王侍辰《雷書》,秘不傳,嘫往求之,托為僮隸。鄒病革,洞乙且以實告,鄒驚嘆,即以書授之。於是洞乙如雷雨,製鬼輓救,動若有神物從之者。
  宋寶祐中,浙東大旱,馬廷鸞守紹興,延致之。洞乙建壇場,瞑目按劍,召雷神役之,俄大雨傾註。宋理宗聞之,賜詩一道,稱為神仙。
  至元五年,世祖遣御史中丞崔彧求異人江南,物色得之。召見上都,帝賜以果餚。時天氣晴霽,帝曰:“可聞雷否?”洞乙曰:“可1即取鬍桃擲地,雷應聲而發,震撼殿廷,帝為之改容。復使請雨,雨立至。帝大悅,賜以金繒。洞乙碎截之,為濟寒乞帝。疑其物微盛,有所賚亦不受。敕掌道教事,洞乙以年耄辭。
  遂南歸,益自放於酒。嘗與客飲西湖舟中,赤曰當天,客請假片雲覆之。洞乙特果漂杯中,頃之雲自湖畔起,翳於日下。洞乙寓道觀,中秋,觀中道士會飲,不及洞乙。俄有片雲蔽月,道士知洞乙所為,急延之上座,且謝罪。洞乙以手指之,雲即散去。憶民為鬼所恁,往洞乙,遇之酒肆中。洞乙僦酒饌之,及歸而病已愈賣餅者為物竊其餅,訴於洞乙。召雷南之。雲中有鬍孫首,下投於市。
  洞乙佯狂避世,不妄與人交,然頗問疾玻有來告,或以蟹中黃篆符與之,或摘劃木葉,噓氣授之,無不立愈,感以真官稱之。一日,謂其徒王繼莘等曰:“明年正月十有三日,我將化於沙傢渡。”及期,瞑目坐,夜坐雷雨大作,洞乙書偈而卒,年六十有九。洞乙之收不輕授人,惟繼莘及潘民得其傳。繼莘授張善湘,善湘授步宗浩,宗浩授周元真,元真萬奇特,若設醮,能使君鶴回翔壇上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本紀第一捲二·本紀第二捲三·本紀第三
捲四·本紀第四捲五·本紀第五捲六·本紀第六
捲七·本紀第七捲八·本紀第八捲九·本紀第九
捲十·本紀第十捲十一·本紀第十一捲十二·本紀第十二
捲十三·本紀第十三捲十四·本紀第十四捲十五·本紀第十五
捲十六·本紀第十六捲十七·本紀第十七捲十八·本紀第十八
捲十九·本紀第十九捲二十·本紀第二十捲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
捲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捲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捲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