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一爐煙火   》 第24節:王德威如此繁華      劉紹銘 Liu Shaoming

  王德威如此繁華
  論年紀也好,學術地位也好,王德威風華正茂。中英文著作,十多年來不絶如縷。美國加州大學最近又出版了他的新作: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History,Violence,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小小年紀,已執中美學界牛耳有年。這位來自中國黑山白水的哈佛教授,端的是英文所說的一種phenomenon。
  想不到他文字生涯之餘,竟也曾做過票友。《京劇的粉絲,站出來》一文,談到他有一年在臺北小住,有機會觀賞魏海敏主演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他說:
  我生也晚,看戲的經驗卻早。當年中山堂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冠蓋雲集的場面,也見識過一二。到了大學,居然有了癮頭,白天莎士比亞,晚上四郎探母。行有餘力,還研究梅蘭芳的八卦情史、馬連良的私房菜單。我看過坐科時期的郭小莊、魏海敏,也看過剛出道的朱陸豪、唐文華,當然更忘不了女花臉王海波。我與這些演員同屬一輩,走的路何其不同:他們在臺上唱念做打,我在臺下擔心明天的期末考;他們不認識我,我卻認識他們,甘願奉陪到底。用句臺灣地區時髦的詞兒,這就是“粉絲”(fans)的行徑。
  這還不打緊,見賢思齊,我有了票戲的衝動。苦練多時,上臺演過“八五花洞”的豬頭大仙,《斷密澗》的官兵甲,技驚全場——包括自己。這纔明白祖師爺大概不賞飯吃,衹好及早告別我的舞臺生涯。
  我們熟悉的王德威教授,是學者、文評傢,沒想到他竟會“越位”扮起票友來。他一定戲癮勃發,熬不住了,聊以“粉絲”身份為文,以古喻今,一解寂寥。難得的是,短短幾百字,已見梁實秋本色。自稱“豬頭大仙”、“官兵甲”,深得自謔自嘲幽自己一默的神髓。衹有不把自己看做什麽了不起的東西的人,纔會如此放下身段,寫出如此俏皮的文字來。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傢》(麥田,2002)的封面,用了“瑰麗”、“細膩”、“流約婉動”這些字眼點撥王德威“現代駢文體”的特色。這些“贊詞”出現時,王德威的“粉絲”證言,還未見報,不然介紹他文體的特色還會再有分教。
  王德威有書名為“如何現代,怎樣文學?”。不妨套用他的口吻問他的文字,“如何瑰麗,怎樣駢體”?試以其《張愛玲再生緣》一段為例:
  張愛玲的風格既有清貞决絶的矜持,也不乏錦上添花的沉溺。面對身後的花團錦簇,祖師奶奶如若地下有知,恐怕也是既拒還迎。本文並不自外張學傳統,但希望就事論事,探討張愛玲創作中原就生成的“踵事增華”的衝動。我以為這一衝動所構成的“重複”(repetition)、“迴旋”(involution)及衍生(derivation)的敘事學,不僅說明張腔的特色,也遙指其人的題材癥結。更重要的,藉着呼喚、崇拜張愛玲的儀式,世紀末的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也不由自主地重複與迴旋於張的美學觀照中,生生不息。
  我在此引了他的二百多字,是為了對照他文體“瑰麗、駢體”之說不虛,也托出他融匯、消解“西學”套為己用的本能。王德威學比較文學出身,熟讀近現代西方理論學說,一不小心,文章就被“後現代囈話”PoMo Babbles挾持過去。他藉用了德裏達(Jaques Derrida)的“魂在論”(hauntology)來解釋祖師奶奶在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陰魂不散”、生生不滅的因由。Repetition,involution和derivation都見於一般英漢辭典,不是涯岸自高的“夾杠”(jargon)。王德威涉獵廣、起落有據,因此行文信心十足,不必以文評“切口”為脂粉,也眉目分明,自得風流。
  《如此繁華:小說香港、上海、臺北》(天地,2004)是王德威在香港出版的第一本自選集。夾在“臺北篇”的《後遺民寫作》,篇幅最長,在“臺獨”之聲甚囂塵上的今天,“外省”讀者讀來也最凄涼。朱天心近年寫了一係列敘述“老靈魂”心境的作品,王德威寫道:
  作為外省第二代作傢,朱面對氣焰日盛的本土主義,有不能已於言者的疏離抑鬱。而昔日所信奉的偉人已逝。主義不在,也使她悵然若失。她苟安於臺北,實則有若遊魂,在失憶與妄想的邊緣遊走,找尋歷史的渣滓……把失去、匱缺、死亡無限上綱為形上命題,這纔是後遺民的歸宿。千百年來那些能遙念君父、涕泣不已的孤臣孽子畢竟是幸福的。
  《後遺民寫作》文長近三萬字,把歷來臺灣地區和“外省的”文人志士的“遺民”心態,從他們的著作和歷史文獻中扒梳出來,工程實在浩大,用心也良苦。王德威原籍遼北,在臺灣地區生食於斯,在未被政治認同追着劃分界綫前,本無身份問題。作為“後遺民”的一分子,王德威想是以此長文“遣悲懷”。
  《如此繁華》中的“香港篇”,以《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開頭,引了也斯的話作開場白——“香港的故事,每個人都在說,說一個不同的故事,到頭來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不同的故事,不一定告訴我們關於香港的事,而是告訴了我們那個說故事的人,告訴了我們他站在什麽位置說話”。
  也斯的話誠然有見地。就拿香港文學這題目來說吧,土生土長香港人、“南來”香港人,他們各說各話,已難對香港文學的生態有什麽“共識”。香港的“過客”,情形也一樣,各說各話。王德威多次來港,但身份始終是“客卿”。客人說話,除了“客氣”外,理應有些“客觀”成分。因錄他一段話:
  香港從不以文學馳名,但文學卻的確構成這座島嶼/城市的重要人文風景。歸根究底,東方之珠的麯折歷史,不正就是頁頁傳奇?在這繁華至極的物質主義環境裏,偏就有人蝸居高樓一角,街肆深處,從事字字句句的手工業,而且居然能串成一個傳說。這大約是香港文學最大的吊詭之一了。這座城市兼容並蓄,無奇不有,甚至連“本不該有”的文學活動,也可占一隅之地。“文化沙漠”裏的小花,一旦開了,反而異常豔麗。香港文學化不可能為可能,竟折射了香港本身開埠以來,無中生有的想象力與韌性。
  《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原為王德威2001年莅臨香港嶺南大學接受榮譽學位時的演講稿。在“地主”面前,他也不失書生本色,沒有“麯學阿世”,說了自己的心中話。香港還沒有可跟白先勇相提並論的作傢,但衹要有人願意“蝸居高樓一角”,不斷從事字字句句的手工業,已足堪告慰了。
  王德威文字有奇氣、有識見,瑰麗、細膩、幽默之餘,還徵信昭昭。學術論文,堪可一讀再讀者不多,他的文章是個難得的例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
第1節:新版自序第2節:序第3節:目錄第4節:靈魂也要按摩
第5節:張恨水的散文第6節:Punch Line第7節:鬼兄第8節:散文極短篇?
第9節:取名的藝術第10節:恍如隔世第11節:羅友彤異聞錄第12節:說不完的蘇茜黃故事
第13節:穿T shirt的母親第14節:看我上雲梯第15節:張建雄吃的文化第16節:Used Wife源考
第17節:現代生死學第18節:本店不打駡顧客第19節:夏志清傳奇(1)第20節:夏志清傳奇(2)
第21節:浪漫與偏見第22節:白先勇是這樣長大的(1)第23節:白先勇是這樣長大的(2)第24節:王德威如此繁華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