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盐与文明 》
5.造盐者:盐丁(1)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盐从海水来,
盐从苦卤来。
盐是盐工辛勤劳作的结晶,
盐从盐丁的汗水里来。
最苦是盐丁
盐丁,盐工,盐民,灶户,灶民,这是历史上对制盐人的一些称呼。
据史料记载,井盐生产中最重最累的活,都是役使罪犯担当。古时在海滨终日熬波煮盐的盐民,也多是朝廷流放的罪人,后来海边煮盐者均入“灶籍”,世代因袭。
在宋代社会中,地位较为低下的是所谓“三籍”,分别为军籍、匠籍、灶籍,灶籍就是盐民,是三籍中最没有地位的。灶民生产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终日在旷野下超负荷劳作,他们经历的艰辛更是难以想象。
那些在大海边煮海熬盐的盐丁,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也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人群。
沿海煎盐为生的盐丁许多是移民,他们居住条件非常艰苦,住的都是临时搭起的茅草棚,饮食以粗粮为主,饮用的是天落水。
盐工和船工是明清时期兴起的两大劳动群体,他们的生活十分悲惨。以盐工为例,《东台县志》说他们的衣食住行有“七苦”,说他们“逃亡则丁口飘零,住业则宅器荡尽”,逃亡或守业都没有出路。清代《如皋县志》用这样的一些词句形容煎盐苦:
晓露未日希,忍饥登场,刮泥汲海,伛偻如猪。此淋卤之苦也。
暑日流金,海水如沸,煎煮烧灼,垢面变形。此煎办之苦也。
淋卤与煎煮,是盐丁最苦的劳作。淋了苦卤,煎成咸盐,盐丁却早已没有了人形。
宋代曾在浙江定海的晓峰盐场做过盐官的著名词人柳永,目睹盐民的痛苦,写成名篇《煮海歌》。歌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成卤。
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灼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以煮海为业的盐民,夫不耕地妻不织布,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呢?他们只有煮盐卖给官家。年年在春夏时节海潮退后,将那些海水泡过的泥土刮成堆,经过风吹日晒后,再用海水淋泥制成卤水。
盐农们没有得闲的时候,他们还要冒着被豺狼虎豹吞没的危险,早出晚归到深山去砍柴。船载肩挑地将柴草运回来,顾不上喘上一口气,接着就烧起火灶开始煮盐,从早到晚烧了一大堆柴草,好不容易才将波涛熬成雪白的盐粒。盐民的妻儿也被迫跟着一起来砍柴熬盐,一家老小都是面黄肌瘦没有人样。
煮海的人就是这样的万般辛苦,他们又怎么能不贫困呢?
古代一些地方常说平民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但对于沿海一带的人来说,与这三苦相比,盐丁之苦,更是苦不堪言。明代《淮南中十场志》里收入的季寅《盐丁苦》诗中有这样的感叹:
盐丁苦,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
胼手胝足度朝昏,食不充饥衣难补。
每日凌晨只晒灰,赤脚蓬头翻弄土。
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在海滩上垒灶煮盐,灶火不熄,灶丁常年劳碌,黑皮包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炎热的夏日,灶户煮海,日晒火烤,贫弱的生命如过鬼门关。
明清时也流行一首类似诗歌《盐丁叹》,感叹盐丁悲苦人生:
煎盐苦,煎盐苦,煎盐日日遇阴雨。
爬碱打草向锅烧,点散无成孤积卤。
旧时叔伯十余家,今日逃亡三四五。
晒盐苦,晒盐苦,皮毛落尽空遗股。
晒盐只望济吾贫,谁知抽羹无虚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卤(1) | 2.穿井取卤(2) | 2.穿井取卤(3) | 2.穿井取卤(4) | 2.穿井取卤(5) | 2.穿井取卤(6) | 2.穿井取卤(7) | 2.穿井取卤(8) | 2.穿井取卤(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阳光产品(1) | 4.阳光产品(2) | 4.阳光产品(3) | 5.造盐者:盐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