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正解金陵十二钗 》
第24节:林被玉带动与其主动性
周思源 Zhou Saiyuan
其余还有一些说法,其中一种值得提出来讨论的是林黛玉上吊自尽说。理由是判词中有"玉带林中挂"一句,因此有人便据此认为林黛玉是在林子里上吊自杀的,那个"带"字便成为"带子"了,即上吊的绳子。"挂"呢,人挂在带子上,那不是上吊还能是什么?!
这个解释乍一看似乎也还有些道理,至少从字面上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关键性的一个"玉"字没有着落,总不会是玉做的带子。据说玉白色居多,在诗词中以"玉"代"白"常见,所以"玉带"是表示白色的绢带。但似乎仍然有些勉强。从曹雪芹对重要人物名字的设计规律来看,往往都有深刻的内涵,不大可能如此浅薄。从情节的合理性来说,就缺乏充足条件。大观园虽然面积广大,花木繁盛,到处有树,但是似乎没有写到足以成为林子的地方。林黛玉果真想不开了,要自缢,也只会在夜深人静之时,趁人熟睡不备之际,悄悄地在屋里悬梁,恐怕不会招摇过市地找个"林子"去自尽。因为园子里好些地方都有婆子媳妇值班,很容易被发现。认为她在林中自缢的理由之一,据说是黛玉说过自己是"草木之人",所以她要回到草木中去。这种说法的牵强附会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是,黛玉深爱宝玉,而且宝玉也死去活来地爱她。一个有着无限牵挂的人,很难想象会抛下自己的最爱者自杀。除非那个人移情别恋,而宝玉显然没有。因此黛玉不可能走上这条绝路。高鹗笔下的钗嫁黛死也注意到了这个重要特点。从审美角度观照,曹雪芹似乎不可能为自己最钟爱的少女林黛玉设计这样一种不美的死法。因为即使是他原来不大喜欢的秦可卿,还让她在天香楼里面而不是在外面的园子里(会芳园)上吊呢。在林子里挂着,多难看不说,以后大观园里晚上谁还敢走来走去!
文化基因:"林"被"玉"带动与其主动性
黛玉判词"玉带林中挂"一句的关键部分在于"玉带林"这三个字,它的真正内涵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这三个字倒过来成了"林带玉",自然是谐音"林黛玉"的姓名。这种谐音式取名法,曹雪芹用得很多。这是表层意义。
其次是它的深层含义,就是它的本来面貌"玉带林"。意思是林黛玉的出现是由于贾宝玉出现之故,即绛珠仙子是由于恩人神瑛侍者下凡为了报答甘露之恩而下凡的,所以她是被动地被他"带"下来的。我推测,在取名顺序上,曹雪芹不是先有了"林黛玉",才琢磨出一个谐音"林带玉"和寓意"玉带林"来。而是相反,曹雪芹首先想到的是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的那个神瑛侍者和绛珠小草的还泪神话,曹雪芹在确定"玉"把"林""带"下凡来的寓意之后,才有了"玉带林"、"林带玉"和"林黛玉"。也就是说,后者是前者的谐音,而不是我们通常会想到的那样:先有"林黛玉",后有"林带玉"和"玉带林"。从创作的角度看,这个名字的设计不是一个普通的符号,它体现了曹雪芹的总体构思、人物关系、命运结局和深刻寓意,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最初曹雪芹构思中的贾宝玉所爱的少女根本就不叫林黛玉,是他在设计这个还泪神话中改了的。
那么"中挂"是什么意思呢?"挂"有两义:一是挂、靠,即黛玉父母双亡,她寄居舅父贾政家,靠舅舅生活;二是"贾"是个多音多义字。一个是代表坐商,念ɡǔ,泛指做买卖、买卖人。而"挂"在某些吴语中念近似"ɡuo"音,与商贾的"贾"的音相近。"贾"的另外一个主要义项就是作为姓氏。所以这里"挂"有从谐音"贾(ɡu)"转为姓氏"贾(jiɑ)"义,也是表示"玉带(着)林"下凡后,"林"寄居于贾府之"中"。
注意到"玉带林"这个文化基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因为在林黛玉身上这种"玉带林"现象继续存在。换句话说,在前八十回中,"玉"继续扮演着"带"动"林"的角色。这种带动情形几乎随处可见。最明显的是,二十三回二人共读《西厢记》。是贾宝玉通过茗烟从外面弄来的书里有《西厢记》和《牡丹亭》,黛玉读得如醉如痴,爱不释手,结果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那回行酒令时,一不小心张嘴就来了两句,"犯了错误",被薛宝钗当场发现。事后宝钗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虚实结合,对黛玉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如果黛玉没有读过,就不会犯这个"错误"。所以根子就是宝玉弄来了这些书,影响了黛玉。黛玉之所以从不对宝玉说"混账话",不仅仅是理解他,首先是受到宝玉进步观念的影响与感染,所以才不说,因此才能得到宝玉的"深敬"。
"玉带林"暗示与体现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主动与被带动,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当然,黛玉这种被带动的"带"不是消极的,更不是不情愿的。被带动与被动的这个本质区别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而这是绛珠小草成人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来小草是完全被动地靠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才得以"久延岁月",但是修成女体之后,就"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这些都是绛珠仙子的主动行为。进一步就发展为主动追随神瑛侍者下凡。绛珠仙子并不是神瑛侍者要求她下凡而去的,也不是警幻仙子的意思。相反,警幻并没有鼓励她下凡的意思,还说,神瑛侍者已经挂号下凡,"(你那)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但是绛珠却说,"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个"既……也……"句式,生动地表明了绛珠的行为虽然受到神瑛的影响,却是她自己的一种主动行为。她的下凡和还泪都是自己主动的,而不是神瑛或警幻要求的。这是林黛玉性格中主动性的文化基因。元春省亲时,黛玉没有机会"大展奇才",是元春给宝玉任务超重,宝玉几乎完不成了,于是黛玉才有机会充当枪手作弊,写出了宝玉四首诗中最出色的一首。但这个行动本身不是宝玉要求她帮忙,而是黛玉主动的。还拿共读《西厢记》来说,不是贾宝玉觉得此书绝佳而介绍给林黛玉读的,而是黛玉发现宝玉在园子里而不是屋里专心致志地读一本书,觉得奇怪,追问他,迫使宝玉老老实实坦白交代出来的。
这段文字不长,很有意思:当时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细细展读,黛玉问他"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意思是老实交代,从宽处理)。'"于是宝玉只好拿了出来,两人共读,成为《红楼梦》的一段佳话,几乎所有有关《红楼梦》的绘画,无不有"宝黛共读《西厢》"这一幅,成为《红楼梦》的标志性画面。我们尤其要注意黛玉说的那句话,"你又在我跟前弄鬼",一个"又"字就可见宝玉不是初犯,而是屡犯;黛玉也不是第一次发现他类似的"违规"行为,并且逮个正着,而是多次被她逮着,不过她总是给予了理解和支持。故而宝玉才说:"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黛玉在一些问题上的进步理念与行为虽然受到宝玉的影响与带动,但她对宝玉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的主动行为上的。这种志同道合具有各自的主动因素在内。黛玉的这种主动性和宝钗的被动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生命意识到性格习惯,都显示出这一重要区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红楼一春梦 百家讲坛 |
|
|
第1节:前言 | 第2节:误读造成许多谜 | 第3节:秦可卿艺术形象 | 第4节:乳名兼美字可卿 | 第5节:不正常的男女关系 | 第6节:给秦可卿看病的不是御医 | 第7节:混饭吃久惯行医 | 第8节:用那棺木纯属偶然 | 第9节:真的假货 | 第10节:存在着一个悖论 | 第11节:秦可卿出身的秘密 | 第12节:某亲王之女的旁证 | 第13节:不以异姓相视 | 第14节:怎样认定弃婴的出身 | 第15节:可以肯定秦业是个清官 | 第16节:出身神秘的秦可卿 | 第17节:秦可卿责任的两个关键 | 第18节:曹雪芹对秦可卿的态度 | 第19节:红学中还有多少学 | 第20节:曹雪芹自叙传的观点 | 第21节:贾宝玉即是曹雪芹 | 第22节:蛛丝马迹 | 第23节:黛玉死因的几种说法 | 第24节:林被玉带动与其主动性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