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詩經》心得   》 第24節:第三章(9)      劉緒義 Liu Xuyi

  ——邶風·終風
  如果相信有人所說,古代怨婦的産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女子沒有社會地位,把自己的一生托付於一個男人,把自己的命運寄望於一個男人。那麽現代怨婦又是如何産生的呢?婦女不是解放多年了嗎?不是站起來多年了嗎?
  在古代,女子(除貴族女子外)基本上都不享受教育的情況下,沒有職業女性之說。中國古代的男人對女子的要求其實是很低的,“女子無纔便是德”。從來沒有涉及美麗不美麗,也不在乎她有沒有才華(不過從歷史上看,有纔的女子似乎格外受到男人的尊重和喜愛)。古人論女子,首要在於一個“德”字,那麽到底什麽是德呢?我們撇開儒傢對德的種種論述,以免引起有些人的反感。
  《莊子·天地》篇說:“物得以生謂之德。”《淮南子·齊物訓》雲:“得其天性謂之德。”《周易係辭》曰:“天地之大德曰生。”這裏皆使用“德”之初義。《國語·晉語》 載司空季子語曰:
  “黃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
  可見,最初之“德”與“性”、“生”、“姓”的意義相同。“德”為一個氏族成員所共有,到後來演變為氏族首領之專有,到商周時,“德”一般就用在王身上。所以周公、召公屢次勸王“敬德”。
  對女性以德的要求,其實仍舊是從傢族血緣的觀念上出發的。女子無德或異德,勢必導致本傢族血緣上的混亂。
  所以,古人對女子的要求從“德”出發,所講究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看出身,看是否門當戶對。這也就是歷朝歷代人們反對貴族與平民通婚的根本原因。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即使是到了現代,若是某個歐洲國傢的王室成員與平民女子通婚,仍然是最大的新聞。
  在中國古代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女子不必憂慮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高低,因為出身是不可以選擇的,是天命使然,人們是相信天命的;她們憂慮的衹是自己在這個傢族或家庭中的地位,比如自己大老婆的地位會不會被人奪了去之類。
  因此,那種用現代社會學的觀點(女子沒有社會地位)來解釋古代怨婦産生的根本原因顯然又是以今例古。也正因為這一點解釋不通,纔導致人們把現代怨婦的産生歸咎於女子的社會地位還不夠,還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這又催生了女權主義的高漲。
  那麽現代怨婦到底是如何煉成的呢?
  現代社會有一個不同於古代的重要特徵,就是現代傳媒業高度發達。在這樣一個信息社會,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我們衹需坐在傢裏,盡可知天下大事。
  當前天下最引人註目的大事是什麽?不是伊拉剋戰爭,也不是美國的反恐事業,而是占據了傳媒主流地位的美女現象,或稱美女文化。
  這種文化的産生,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的主要因素在推動。一是受以經濟為中心這一指導思想的影響,一種所謂的美女經濟的觀念十分盛行。所謂美女經濟又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眼球經濟,一是性經濟。所謂一個中心,那就意味着其餘都是邊緣。當文化一旦也邊緣化後,這種美女文化當然要以美女經濟為中心,為它服務。美女也就逐漸轉化為生産力。
  近些年來,最為流行的詞恐怕就是“美女”了。美女遍地開花,在聲屏、報刊,在學校,在一切公共場所,乃至於在數億人的嘴裏,美女無處不在。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自然不錯。但古今美女的標準是完全不同的。現代美女重視美貌的外表,為了達到媒體所塑造的完美美女的標準,她們不惜一切代價隆胸美容,減肥塑身,追求時尚和潮流,甚至做人造美女。其實,她們不知不覺中了人傢的圈套。你看看周圍各種名目的美容院、塑身醫院、健身廣場那車如流水馬如竜的火暴生意就知道了,她們正成了美女經濟的試驗品和犧牲品。而媒體所給予廣大女性的第一直覺便是,假如她們不按照這樣的要求緊跟時尚,她們就會因為感到自己不夠美麗而變成怨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1)第2節:第一章(2)第3節:第一章(3)第4節:第一章(4)
第5節:第一章(5)第6節:第一章(6)第7節:第一章(7)第8節:第二章(1)
第9節:第二章(2)第10節:第二章(3)第11節:第二章(4)第12節:第二章(5)
第13節:第二章(6)第14節:第二章(7)第15節:第二章(8)第16節:第三章(1)
第17節:第三章(2)第18節:第三章(3)第19節:第三章(4)第20節:第三章(5)
第21節:第三章(6)第22節:第三章(7)第23節:第三章(8)第24節: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