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记录 明報·出入山河   》 第24節:以色列散記 文/舒婷(2)      饒宗頤 Rao Zongyi

  耶路撒冷的教堂衆多,我們眼花繚亂。萬國教會是要去的,因為它旁邊的橄欖園,是耶穌被捕前苦惱地祈禱着度過最後一夜的地點,那八株蜷麯的老橄欖樹,據說已有幾千年歷史;艾剋撒清真寺也是要去的,它曾經以十四列二百八十根圓柱誇耀於世,但三度地震的發生終於徹底毀滅,現在它的沉重色調的巨大圓頂和七扇拱門,仍使我們心甘情願脫掉鞋子進去朝拜;耶路撒冷的聖地是聖墓教堂,它占地甚廣,即使手持一張示意圖,我深信我們一定遺漏了不少聖跡。
  國會外銅鑄的七枝燭臺、老街上的風車、熱帶樹木和白色建築相映的迦法路……
  流浪在地球各個角落的猶太人們,每年衹能一次回到這座墻下集體哭泣……
  矗立在綿延城堡的大衛塔,看不出屢經修復的痕跡,仍保存着古堡原始的滄桑和厚重。現在這裏是耶路撒冷的"歷史博物館"。它的蒼黃和悲涼,在與歲月的抗衡中,呈現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仿佛是猶太民族的底色,竟吸引我重複到這裏三次。當然,門票也是很貴的。
  臨離開的前夜,主人以古堡著名的午夜燈光音樂會(臺港一帶稱"聲光秀")招待我們,但我想到清晨將開始的長途飛行,沒有勇氣隨其他外國詩人做通宵達旦的狂歡。垂頭喪氣回旅館收拾行李,並吞下兩片"安定"。
  哭墻與"悲痛之道"
  哭墻是猶太民族信仰的象徵,全世界猶太人的巡禮地。
  這堵高十五公尺的石墻,原是被破壞的神殿幸存下來的最後一面殘垣,史稱西墻。流浪在地球各個角落的猶太人們,每年衹能一次回到這座墻下集體哭泣和祈禱,祈求上帝賜福,宣泄多年的亡國之痛。回不來的人,衹好朝着墻的方向膜拜,這裏總是哭聲不斷,所以又叫做哭墻。它是猶太民族統一和再度徵服耶路撒冷的夢想。
  一九六七年六月七日,以色列軍隊終於來到墻前,寫下猶太歷史最難忘的一頁。當我在博物館看到這幅歷史性照片:墻下荷槍實彈卻淚流滿面的青年士兵們,我的眼睛不由得濕了。
  由於哭墻所具有的宗教象徵意義,因此不加刻意修繕,保持了石塊雜疊,草叢薊蘚寄生泥縫的原始狀態。不買門票,不許兜售紀念品和零食。遼闊的廣場上永遠熙熙攘攘,除了遊客,據旅遊部門統計,每年來朝觀的猶太人就有六十萬。
  進到廣場之前,要打開提包檢查和武器測試。走近哭墻時,有一位和氣的老嫗給席慕容披上一件特備的披肩,因為席穿的是一件無袖連衣裙。安問我要不要像其他人那樣,把自己的心事寫下來,將紙條塞進墻縫,據說這樣可以和墻溝通,很靈驗的。我開玩笑地回答:"我不相信它懂中文。"
  離開哭墻,就近步行去"悲痛之道",或者翻譯成"苦路"。當年耶穌背負十字架從這裏走過,整過極刑從第一站鞭打的教會開始,一共分為十四站,最後五站集中在聖墓教堂。每逢星期五下午,當地教會都要舉行"哭路"儀式。復活節期間耶穌受難節前的那個周五,簡直萬人空巷,水泄不通。站站都有聖跡、傳說、教會、修道院和祈禱室。漫遊哭路,猶如穿行在聖經之間。
  這條悲傷的小路其實十分熱鬧而且世俗,寬不及兩米,多數屋檐相接不見天光,高高低低,全是石階,很像我們閩南的小街麯巷。街邊密密挨挨都是小店和地攤,亞美加、阿拉伯、猶太、歐美,甚至中國的小紀念品,都在殷勤招來遊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旅遊寄簡--日本 文/金庸(1)第2節:旅遊寄簡--日本 文/金庸(2)
第3節:旅遊寄簡--日本 文/金庸(3)第4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1)
第5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2)第6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3)
第7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4)第8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5)
第9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6)第10節:禪窟:佛教聖地Banāras 文/饒宗頤
第11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1)第12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2)
第13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3)第14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4)
第15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5)第16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1)
第17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2)第18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3)
第19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4)第20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5)
第21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6)第22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7)
第23節:以色列散記 文/舒婷(1)第24節:以色列散記 文/舒婷(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