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唐詩百話 》
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施蜇存 Shi Zhecun
24.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常建,長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及第,但他的官運比王昌齡更差。《唐才子傳》說他“大歷中,授盱眙尉。仕履頗不如意,遂放浪琴酒,有肥遯之志。後寓鄂渚,招王昌齡、張僨同隱,獲大名於當時。”他的生平,可知者衹有這一段記載。但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說:“高才無貴仕,誠哉是言。曩劉楨死於文學,左思終於記室,鮑昭卒於參軍。今常建亦淪於一尉,悲夫!”可見在天寶末年,常建已為縣尉,可能就是《唐才子傳》所謂盱眙尉。大約安祿山亂後,就失去官職,寄情琴酒,隱居作詩,這是他的晚年生活。
常建與王昌齡、儲光羲、孟浩然、王之渙,都是開元、天寶年間著名詩人,也同樣都是潦倒不得意的詩人。他的詩現在衹存五十多首,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他的著名作品,幾乎各個選本都選入的。破山寺在今江蘇省常熟縣虞山上,遺址猶存,因常建此詩而成為古跡。此詩可能是常建任盱眙尉時所作,因為在他的詩集裏,這首詩之後就有《泊舟盱眙》一首,也是五言律詩,可能是同時所作。
這首詩衹是從正面描寫一所冷落岑寂的山中古寺,沒有寓意,因而衹是賦體,沒有比興。自從南朝的鮑照、謝靈運創始了山水詩以來,直到唐代,詩的領域裏形成了山水風景詩一派,甚至影響到藝術領域裏,從王維起産生了山水畫派。
這一派山水詩與陶淵明的田園詩不同。陶淵明作田園詩是表現了他的人格的。他對農民,對田園生活和生産勞動有同情,有欣羨,也有憐憫。而鮑、謝諸人的山水詩大多是客觀的描繪,不反映與人民有密切關係的社會現實。甚至可以說,這些詩沒有主題思想。詩人在寫作時,註意的衹是如何用精美的詞句來刻劃自然風景。儘管詩的結尾有時也抒發一點感慨,但從全詩的寫作態度來看,卻並不是重點,不過藉此來做結束而已。因此,這一派的詩,往往衹有好的句子,少有好的全篇。鮑、謝等人所作,都是五言古體詩,描寫的句子較多,但也不能句句都突出地好。鍾嶸《詩品》稱謝靈運的詩“名章迥句,處處間起;典麗新聲,絡繹奔會”,稱鮑照。善製形狀寫物之詞”,稱謝眺的詩“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這些都是指出他們的優點是有美善的章句。所以謝靈運的詩最為人傳誦的是“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眺的名句是“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之類。在全篇中雖是警句,而全篇卻並不都好。劉彥和總論宋齊間的詩風說:“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所競也。”(見《文心雕竜·明詩》)也說這些山水詩的創作傾嚮在於刻意雕琢新奇的對句。初、盛唐詩人繼承並發展了這個傳統,幾乎每人都有些描寫山水風景的詩,不過已不用古詩體的五言,而改用律詩體的五言了。五言古詩篇幅較長,可以“儷采百字之偶”,五律則工夫都得放在中間二聯二十個字上。隨着詩人們的爭奇鬥勝,五言律詩在唐詩中成為藝術標準最高的一種詩體。
山水詩既以創造秀句為工,這一風氣在文學批評上導致了一種極不好的傾嚮。即評論詩篇,不談思想內容,不談全篇的完整統一,而衹摘取其一二“奇章秀句”。《世說新語》記錄了一件謝安石的秩事:他問子弟們:《詩經》裏那一句最好?他的兒子回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此句最好。謝安石說:我以為“紆謨定命,遠猷辰告”這一句最好,因為有雅人深緻。這是摘句論詩的開始。其後鍾蠑作《詩品》,常常舉出各個詩人的秀句。到唐代,殷璠作《河嶽英靈集》,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他們評論當時詩人.都舉出其傳誦一時的名句。宋元以後,許多人作詩話,經常舉出某詩人的一二聯詩句,緻其贊賞,絶不論及全篇的思想內容,似乎詩的好壞,關係全在有無佳妙的聯句。這樣的文學批評,就犯了純藝術觀點的錯誤。
對於詩人自己的用力於鍛煉句子,我們的看法應當一分為二。大詩人也講究做精警的句子。杜甫就說他自己作詩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又說他是“為人性僻耽佳句”。還說李白的詩很多佳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又寄高適詩云:“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又答岑參詩云:“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這些特別強調“佳句”的資料,反映出盛唐時期詩人極重視鍛煉句法,而這所謂“佳句”,往往是律詩中的二聯。有人說做詩不宜苦思,苦思則喪失自然風韻。但詩僧皎然卻在他的《詩式》中說:“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成篇之後,觀其氣貌,有似等閑,不思而得。此高手也。”這一段話,大可註意。皎然以為:作詩取境,必須經過苦思,方能煉得奇句。但在全詩完成以後,要使這個奇句,並不顯得突出,好象是隨便寫來,不見苦思的痕跡,這纔是高手。由此可見,他是要求奇句與全篇面貌一致的。鍛煉奇句,不是作詩的目的,而是作好詩的手段。所以,象杜甫那樣的耽於創造驚人的佳句,我們應當肯定的。
中、晚唐詩人漸漸無視句與篇的關係。他們作律詩,往往先有中間二聯,然後配上頭尾。他們並不是先有一種思想感情,而後用詩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先有佳句,然後配上合適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種虛偽的文學。儘管象賈島那樣“二句三年得”,而不能使人“一吟雙淚流”,也就等於紙紮花果,徒費精神,無補實用。這樣的追求佳句,就不足為法了。
我們每讀一首詩,第一總得研求它的主題思想。純用賦體的敘事或寫景小詩,就以它的詩意為主題。如果是一首用比興方法寫的詩,尤其應當研求它所寄托的意義,即所謂言外之意。其次纔賞鑒它的章法、句法,乃至用字的藝術手法。宋元以後的詩話,很多的是摘句論詩,所以很少有高明的見解。
現在,我們回頭來解釋常建這首詩。第一聯是很好的流水對,初讀時不覺得它是對句。“初日”照應上句的“清晨”,“高林”照應下文的“竹徑”和“花木”。第二聯和第三聯是平列的,用幾個具體形象來表現古寺的幽靜。第一聯不必對,作者卻做了對句;第二聯必須對,作者卻不對。這種形式,稱為移柱對,又名偷春對,是律詩的變格,一般都出現在五言律詩中,七言律詩中如此者極少見。第三聯說清曉的山光使鳥雀都感到喜悅,澄沏的池塘使人心也同樣空虛。“山光、潭影”都是描寫一個“清晨,初日”。在朝陽臨照之處,亮的地方是光,暗的地方是影。“悅”與“空”都是動詞。“山光悅鳥性"這一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雖然說一、三、五不拘,但連用三個仄聲字,畢竟音節太硬。因此,下句就不能連用三個平聲字。作者用“潭影空人心”,這個“空”字不能作平聲讀,纔可以輓救上句“悅”字的拗口。從前有許多人不瞭解,以為作者用的是平聲的“空”字,引起過一些辯論。瀋德潛說;“空字平聲,此入古句法。”吳昌祺也說:“空字衹作平聲讀,自佳。”他們都以為這是古詩句法,不知其他七句都是律詩音節,怎麽可以在此插入一句古詩?
瀋德潛解釋這一聯雲:“鳥性之悅,悅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裝句法。”他衹知道“悅”和“空”都是狀詞,因此他把“悅鳥性”解作“鳥性悅”,把“空人心”解作“人心空”,所以說這兩句是倒裝句。我們現在知道這個“空”字在詩律上必須讀作仄聲,那麽它肯定是一個作動詞用的字。“空人心”,意為使人心地空虛。王昌齡詩云:“蕭條郡城閉,旅捨空寒煙。”也是應讀去聲的。同樣,“悅”字也是一個動詞。
第四聯結尾。大意說:這個地方除了寺裏鐘磬聲音之外,一切都是寂靜的。“此”字用在這裏,可以省去下面的名詞。不論此事、此物、此地、此時、此人,都可以單用一個“此”字,反正看上文總可明白。“寂”字是全詩的中心,因為整首詩寫的衹是一種寂靜氣分。“但餘鐘磬音”的“餘”字,一般都講作“剩餘”。“但餘”就是“衹剩”。但鍾伯敬卻強調這個“餘”字,解作
“多餘”。他說:這裏一切都是非常寂靜,衹有寺裏的鐘磬音是多餘的。我以為這樣講法,沒有摸清作者的思路。作者並不以為寺裏的鐘磬音是破壞寂靜境界的多餘之物,反之,他以為寺裏的鐘磬音加強了此地的寂靜。王籍《入若耶溪》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亦即此意。
詩就這樣講過,詩意也就這樣表白無遺。你如果問,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麽?這個問題,就很難回答。一個文藝作品,不可能沒有主題。否則,作者為什麽寫它出來呢?但這首詩是純客觀的描寫,對讀者既沒有任何教育意義,也沒有什麽啓發。甚至一點不用誇張手法,說它的創作方法是賦,也似乎說不上。這首詩衹是冷冷地勾勒幾筆,描繪出一個山中古寺的幽寂境界。這就算是它的主題了。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盛唐詩人,都有這樣的詩。歷代評論傢對這些詩都非常贊賞,說它們清秀、古淡、閑雅、樸素。“竹徑通幽處”一聯,更是歐陽修十分欣賞的,他自己說,竭力摹仿,也寫不出這樣好的句子。
這一派的詩,對後世有相當大的影響。許多詩人把精神浪費在雕琢字句,鑄造兩副精工的對聯。藝術成就可能不壞,而全篇意義空虛,終於衹是一種消極的文學。
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王績:野望 | 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 3.楊炯:從軍行 | 4.五七言絶句四首 | 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 6.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製 | 7.瀋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 8.雜言歌行三首 | 9.陳子昂:感遇詩(上) | 10.陳子昂:感遇詩(中) | 11.陳子昂:感遇詩(下) | 12.王梵志詩 | 13.初唐詩餘話 | 14.王維:五言律詩三首 | 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 16.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 | 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 | 18.高適:燕歌行 | 19.岑參:七言歌行二首 | 20.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 | 21.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 22.邊塞絶句四首 | 23.五言絶句四首 | 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