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时下流行的‘分数第一’‘排名次’这种观点的?”
宋小迪斩钉截铁地说:“我是死了也不会赞同这种观点的……
尽管他受韩寒的影响很大(韩寒的观点也有韩寒的道理),因为这符合他的个性。但我也反思:他的观点是否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对这些个性较强,且很有叛逆精神的孩子的压抑和摧残!
教育的艺术需要勇气,在面对“另类学生”时需要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之下另辟蹊径,敢于对抗世俗的教育观点。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吴樱花说:“你这样对宋小迪是不行的,你应该在初一的时候就把他压下去”的时候,她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一个被定义为“问题学生”的孩子身上一如既往地倾注她人性化的关怀。然而,现实是无情的,有人指责她“把他给宠坏了,没有管理能力,缺乏做班主任的素质……”,多少人对她的做法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挖苦嘲讽。正如作者所反思的:“不知是什么原因使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能宽容别人,自私、狭隘、偏激是现在青少年身上普遍存在的毛病。这就是物质文明的发达,而精神文明却不能同步发展而导致的必然结果,教育就成了夹缝中的产业,在自私自利、物欲横流、为富不仁的社会里,教育学生应该宽容、纯洁、高尚,就好像在荒漠中挽救一棵幼苗!我时不时地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礼记》中的一句话,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教育是一项培养道德人格的事业,而不是把知识复制到学生头脑中的“复印机”。工业文明把它的生产模式套用到学校教育中来,在追求“效率”和“控制”的价值取向之下,学校变成了一个个“加工厂”,教师成了“技术工”,学生成了被批量生产的“产品”,于是,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就是这种“大规模、流水线、标准件”式的教育。然而,当社会越来越进步,人类文明日益超越工业文明的范式而体现出“后工业文明”或“信息化社会”的特征,且这些特征在我国也日益明显的时候,当我们教育赖以依存的社会基础和生产模式已经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观念为什么就不能进行变革、不能有所改变呢?
且听作者心底的呐喊:“宋小迪,我不相信你是破铜烂铁(有人如是说),我真的想把你锻炼成钢呀!”
教育,需要用心坚守;教育,不能轻言放弃。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感受到了吴樱花老师对待学生的那一份真挚的情感,感受到了她对教育的执著和热爱。引用网络上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这种法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生活的依托、人生的航标。
三
“孩子王”、“教书匠”……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习惯以这种方式来称呼我们老师。上文所谈的基于工业文明的教育传统也赋予教师以“文化复制者”的角色,只要有效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的一种角色定位并没有赋予教师以研究者的角色,教师只不过在传授知识,而没有创造知识;在利用理论,而没有创造理论。我们不要忘记,另一种声音也一直在呼吁着:教师要成为专业人员,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请问:那种循规蹈矩、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教师能成为专业人员吗?那种只会教书本知识而不会研究问题的教师能承担起专业人员的使命吗?那种只能年复一年进行重复性教学而不能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教师能够取得专业人员的“不可取代性”的地位吗?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一旦离开教学岗位,马上就发现原来自己除了教书什么也不能做,这意味着什么?
也许上面的话言重了,或者说被推向了一个极端。我的意思是,我们的老师被很多耀眼的光环、动听的词汇和一些潜在的假设蒙蔽得太久了,需要真正反思一下我们的职业角色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我们不是一直在说:“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吗?对于教师也是这样,不能进行创新的教师不是有作为的教师。那么,当务之急,教师需要的是要学会反思和研究,只有反思和研究才能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成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