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宫再次步入奉天殿
明英宗在南宫胆战心惊地度过了8个春秋,尽管心有不甘,但也无能为力。然而,他没想到,历史先眷顾了他,然后抛弃了他,最后竟然又找上了他。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晚,南宫中完全没有过节的气氛,还是一如往常的冷清。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死气沉沉的夜。明英宗惊魂未定,只见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率兵毁墙而入,跪倒在自己身前,请求复辟。在徐有贞等人的陪同下,明英宗入东华门,进奉天殿。此时,群臣正等着明景帝上朝,没想到殿门打开,徐有贞从里边出来,高声宣布"太上皇复辟了"。群臣惊愕之后立即上朝祝贺,"夺门之变"顺利落幕。明英宗复辟后,改年号"天顺",废明景帝为王,命徐有贞入内阁参与机务兼兵部尚书,石亨等人封赏不等。明景帝时期的所有内阁都被遣散、斥逐。
"夺门之变"最大的悲剧不在于逼退了一位政治清明的皇帝,明景帝本来身体就维持不了多久。其最大的弊端在于,诛杀了一批有利于大明发展的忠臣良相。看来明英宗这8年幽禁生活并没有真正反省,依旧是我行我素,直到后来又在用人上栽了跟头,才想到"景泰间任于谦久,籍没无余物。汝言末期,得赂多若是邪"!陈汝言是接替于谦的兵部尚书,不及一年即败,收受的赃款巨万。而于谦被抄家时,却家无余货。
明英宗即位时急于除掉明景帝旧臣,于是,为江山社稷立下功劳的于谦、王文等人被捕入狱。起初明英宗对是否处死于谦有些犹豫,他知道这是位有功之臣,没有他就没有如今的大明朝。但是徐有贞等人对于谦恨之入骨,一起上书明英宗,称不杀于谦,夺门就没有正当名义。于是,在徐有贞等人的劝诱下,英宗以于谦勾结黄更立太子和欲迎立襄王子,将其处以极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早在狱中时,于谦就知道石亨等人的意图,辩解也没用,索性坦然受死。一位誓死保住大明江山的人,被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含恨九泉。
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身系社稷,避免了生灵涂炭。然而他却没有恃功而横,反而多次请求解除自己手中的权力。明景帝知道于谦清廉,特命给双俸。可是于谦却上书陈辞,表示家中连仆人不过几口,原来的俸禄足够了,不必添加。况且边境和京城费用庞大,百姓还受征纳之苦,军队粮饷也不够,因此还是应保持原先的一俸。接着明景帝又赐其一处宅院,于谦仍以"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为由推辞。明景帝这次执意要赏,于谦无奈只好接受。但是他们一家仍然住在原来简陋的屋舍内,赏赐的别院被他当作供放御赐盔甲、玉带的地方,一年才过去视探一次。
曾经有大臣不满明景帝对于谦重用,认为他手中兵权过重。明景帝身边的太监兴安一番慷慨陈词,弄得这些上书大臣羞愧难当。兴安进言表示,于谦日夜为国分忧,不图财势名利,朝廷正需要这样的,可寻一个来换于谦。这番道理出自一个太监之口,大臣们怎能不惭愧?可惜的是,能像明景帝这样赏识于谦的人凤毛麟角,试问是有怎样的风范,才能写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言壮语?但最终于谦还是沦为了政治角逐中的牺牲品。
一个"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社稷之臣,身系"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之间。土木之变成就了于谦乱世英雄的形象,"夺门之变"却让他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情英雄。
在明朝历史上还有一位与于谦性格极为相似的忠臣--海瑞,曾经有历史学家评价海瑞是个固执、单纯,要当好人的人。于谦也同样是这样一个人,他有刚正不阿的性格,不卑不亢的气节,面对黑暗混乱的权力争斗,依然故我。也正是这种性格让他被摈弃在了官场之外,因为在宦海中生存需要的是圆滑,太有棱角就会被别人防备。实际上,于谦也知道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政治斗争,但是性格是不可能改变,能做的只有躲避。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他曾多次请辞,都遭到了明景帝的拒绝。明景帝没有错,他希望为国家百姓保住一个有用之人。只能感叹于谦自身的气质,与当时的朝政格格不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