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考古 图说北齐高洋墓   》 第24节:迷雾重重      朱岩 Zhu Yan

  北朝乃至隋唐时期,墓葬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甚至包括传世摹本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都存在着程式化的痕迹,特别是在同一画面刻画较多人物的时候,往往有相似的头型与眉目,千人一面,姿态表情失于呆板。高洋陵墓壁画中的人物极为写实,画家利用有特征的细节,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每个人的脸型、眉毛、眼睛、嘴唇的表现,就有各种各样的造型,不同的身份、不同心态的人物,其眼睛流露出的神色亦不相同。通过眉型的紧蹙或舒展,显示出人物情绪的变化。人物的口型不一,嘴唇开合各异,是壁画人物刻画中最具神韵的笔触之一。画家还通过人物形体、姿态,传达出人物的不同气质,如回首凝望、侧身驻足等人物形态的具体表现,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人物执握仪仗时的手形多姿多态,生动准确。徐徐前行的仪仗队列,通过人物流畅的衣纹表现得恰如其分。高洋墓壁画中的某些神兽,虽在同时期壁画墓中也曾见过,但通过比较就能分出艺术水平的高下。墓道东西两侧,壁画中的青龙、白虎独具神韵和气势。总体来看,长达4.5米的体量,身躯与腿的结合部富有力度的曲线,与丰富的颜色搭配和谐统一,而龙鳞、虎斑等细节刻画又细致入微,其中,白虎熠熠闪光的眸子更是点睛之笔。
  整体设计动静结合,形象装饰一气呵成。
  画家对于壁画整体布局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墓道两壁的壁画上下不分栏,前后连贯,成功地表现了仪仗队列徐徐前行,天境神兽奔腾翱翔的壮阔场景。要全面详尽地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使用焦点透视法是无能为力的,画家成功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法,将每壁53个人物和20余种神兽逐一详实地描绘出来。大画面的布局最忌讳的是内容松散,不切主题,画家在创作墓道壁画中每个形象时,不但为人物个性竭尽笔墨,而且还注意到形象之间的衬托、呼应和联系。如每壁仪仗队列的前进方向单一,处理不好队列中的人物姿势难免单调,可画家巧妙地利用了人物正面、侧面、回首、侧视以及四肢位置的变化等手法,改变了整个画面节奏。在色彩的运用上,注意了浓淡搭配,加强不同颜色的对比,使画面活泼、富有变化。天空中的神兽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其周围的流云、莲花既有烘托天空特定氛围的妙用,又填补了空白的空间,沟通了神兽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些匠心,终于使得整幅墓道壁画内容前后关联,紧凑统一,主题突出。考虑到墓道东西壁画中形象的相互关系完全对称,所以可以认为,壁画内容的总体设计是出自一位画家之手。每个形象的初稿、定稿在风格上却呈现差异,又暗示了壁画是由几位高水平画家依据总体方案联手绘制完成的。东魏、北齐时期拥有一批著名画家,完全具备完成这样规模壁画的条件。
  北朝晚期高水平的绘画技法,成为了成熟的隋唐绘画艺术之先声。
  3.迷雾重重
  消逝的骑马民族
  鲜卑族,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曾经是那样的叱咤风云,那样的绚烂夺目,但是他们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地平线上,谁也不知道他们的踪迹。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他们为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在鲜卑族那消失的身影背后,一串长长的马蹄印中留下了数不清的问号。
  鲜卑族是中国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在部落联盟中,拓跋氏是比较落后的一支,其祖先最早活动在今天的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一带。文献中曾经提到,这一地区有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所的米文平等人,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在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四河镇西北10公里处,发现了一处高度为20多米的天然岩洞,当地鄂伦春人称它为嘎仙洞。
  嘎仙洞洞口面朝西南,略呈三角形,高12米,宽19米。洞内极为宽敞,南北92米,东西约28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能容纳数千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第1节:通往湾漳之路第2节:七十二疑冢第3节:北朝陵墓群调查第4节:最高大的坟丘天子冢(图)
第5节:开进湾漳村(图)第6节:初见帝王威仪(图)第7节:踏过莲花地毯的仪仗队(图)第8节:墓道壁画人物
第9节:两侧的仪仗队列第10节:地下水出现了(图)第11节:朱雀门中睡国宝(图)第12节:被侵扰的武士(图)
第13节:墓葬部分被盗掘(图)第14节:墓室顶部的天象图(图)第15节:锁定陵墓主人第16节:苍狼出世(图)
第17节: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第18节:双面皇帝第19节:既征伐四克,威振戎夏第20节:乍现盛世曙光(图)
第21节:华丽时代(图)第22节:色彩纷呈的时代(图)第23节:画家的线条老到纯熟第24节:迷雾重重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