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親歷與見聞——黃華回憶錄   》 第24節:延安生活(1)      黃華 Huang Hua

  延安生活
  抗日戰爭爆發後,紅軍於8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不久後又稱為第十八集團軍,但一般人習慣稱之為八路軍。改番號時,很多紅軍戰士,尤其是長徵過來的老紅軍十分勉強地摘下帽上的紅星。但是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為了執行抗日統一戰綫政策,他們勉強地換上了青天白日的國民黨帽徽。
  1937年3月,我望眼欲穿的黃敬同志到延安開會,證明了我的黨員身份。我的組織生活得以恢復。1937年8月,組織上調我到中央黨校五班學習。校長是李維漢,成仿吾任教務主任,當時常來授課的有中央負責幹部教育和宣傳的幾位同志如鄧發、張聞天、博古(秦邦憲)、陸定一等。我們班有學員四十多人,多數是長徵過來的幹部,也有些是白區來的同志。我們五班的同學有張啓竜、陳少敏、李培之等同志。在校時間一般為半年,我們學習的課目是:馬列主義的基本理論即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政治工作、宣傳工作和遊擊戰術,等等。我們沒有課本,衹有油印的講義。中央領導同志常來作報告,深入淺出地講授中國革命的理論、歷史和時事,這種係統的學習對我極其寶貴,使我的革命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記得為了學習軍事和遊擊戰術,有時我們進行軍訓和演習,每個學員都發給一枝步槍。這些步槍是各式各樣的,給我的那枝很長很重,竪起來有一百六十釐米,槍口差六釐米就同我一樣高了,我仔細看了看,是19世紀沙俄生産的普辛式,可能是紅軍在同馬鴻逵部隊作戰時繳獲的。不管怎樣,我很珍惜它,把它擦得亮亮的。
  10月間,還沒有從黨校畢業,我便被調到中央組織部任幹事,在中組部部長陳雲同志領導下工作,負責與來延安的青年談話和分配他們到延安各校學習。兩個月後,陳雲同志要我到西安和武漢從事青年工作。我擔任中共長江局青委委員和全國學聯黨團書記。後來還擔任中央青委委員。
  為適應抗戰開始後大批熱血青年投身抗日鬥爭的形勢,1938年初,我到武漢開始籌備全國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武漢失守後,我黨在離西安不遠的國民黨管轄的涇陽縣雲陽鎮(後搬至安吳堡)創辦了青年幹部訓練班,從全國各地招生,為那些要求去陝北和華北前綫抗日的青年進行短期培訓。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長、西北青救會主任馮文彬同志擔任班主任兼教員。青訓班的課程包括抗戰和革命理論、正規戰和遊擊戰等軍事知識、共産黨的各項政策、青少年、婦女工作和群衆組織工作等。我當時是西北青年救國會的組織部長,常駐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負責安吳堡青訓班的招生和分配工作,也兼一些課。
  1938年春,有更多青年從四面八方涌嚮延安,有些華僑學生還來自更遠的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和緬甸。他們先被安排在雲陽青訓班接受培訓。朱德總司令曾來雲陽視察,並同意擔任青訓班的名譽校務主任。周恩來、林伯渠、董必武、博古、謝覺哉、彭德懷、賀竜都給予青訓班親切的關懷。學生中絶大部分是男的,也有女青年。這些青年懷抱一腔熱血,在北平、上海和許多城市陷落後,逃離戰區,來到西安,想參加共産黨、八路軍打日本鬼子。有些人則是讀了斯諾的《西行漫記》想經西安到陝北去的。
  在青訓班,生活是艱苦的,教員和學員都吃一樣的伙食,發一樣的津貼。但師生們不怕艱苦,因為大傢都有共同的愛國精神和革命理想,能努力學習,團结奮鬥。青訓班的上萬名畢業生有些直接參加了八路軍上抗日前綫,有些被派到敵人後方的遊擊區,這是一支有文化有知識的勇猛抗日的生力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世界知識出版社
第1節:前言第2節:序第3節:家庭和學校(1)
第4節:家庭和學校(2)第5節: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爆發(1)第6節: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爆發(2)
第7節: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爆發(3)第8節:南下宣傳團的活動第9節:擡棺遊行和《牢獄之花》(1)
第10節:擡棺遊行和《牢獄之花》(2)第11節:擡棺遊行和《牢獄之花》(3)第12節:擡棺遊行和《牢獄之花》(4)
第13節:接受斯諾邀請去陝北蘇區(1)第14節:接受斯諾邀請去陝北蘇區(2)第15節:隨斯諾在保安會見毛澤東(1)
第16節:隨斯諾在保安會見毛澤東(2)第17節:隨斯諾在保安會見毛澤東(3)第18節:目擊紅軍三個方面軍大會師(1)
第19節:目擊紅軍三個方面軍大會師(2)第20節:目擊紅軍三個方面軍大會師(3)第21節:關於西安事變(1)
第22節:關於西安事變(2)第23節:隨紅軍進入延安第24節:延安生活(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