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金正昆奧運說禮儀:國際禮儀金說   》 第24節:第3講 入鄉隨俗(6)      金正昆 Jin Zhengkun

  如果到非洲去的話,有些非洲人就不會明白,你們吃那個東西幹嘛。不能說人傢不聰明你聰明,人傢不會吃你會吃。其實,人傢有的吃的東西你也不吃。比如在有些國傢有些地區有些民族,肉是生吃的。人傢生吃就沒文化嗎?也不一定。也可能是氣候比較寒冷,也可能是特有的飲食習慣。這不好說。所以我們在講到習俗的時候,第二個比較重要的就是這個民族的習俗,因為語言的問題、文化的問題所形成的特有的民族習俗。這一點在國際交往中,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某報記者李小姐在蒙古采訪時,有一次被一位蒙古男人不慎在人多之處踩了一腳。當時,李小姐並未在意,但沒有想到的是那位男士立即轉過身來,拉住李小姐的手握個不停,令李小姐相當錯愕。原來,按照當地的禮俗,不小心踏到他人後,要主動與對方握手,以此表示自己的歉意,這是一種禮貌。正所謂"禮出於俗,俗化為禮"。
  我跟我們的同志講過多少次,跟任何外國友人打交道,在腦海裏面一定要有個概念,就是他來自特定的地區特定的民族,他有特定的習俗。這兩個恐怕是入鄉隨俗裏最最基本的要點吧。
  第三點,要重視與宗教方面有關的習俗。在世界上有人信教,有人不信教。有人信仰這個教派,有人信仰那個教派。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間,所作所為與待人接物有不同的做法。
  比如佛教,有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或稱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伊斯蘭教有遜尼派,有什葉派。基督教有天主教,有東正教,還有新教。它們的宗教儀式、宗教慶典、宗教戒律各有不同的要求,這就導致人們生活習慣的不同。
  在我們國傢,稍微有點習俗常識的人都知道道教和佛教有些基本說法。比如"僧不言名,道不言壽"。什麽意思呢?信佛的僧侶是沒有名字的,釋玄奘,前面加個釋,就是法號、佛號,沒有自己的名字,皈依佛教之後,就沒有本名了,失去原來的我,成了新的我。道不言壽,信道教的人,是不談自己歲數和生辰八字的。
  再比如,我們講猶太教。猶太教信仰者的生活習慣,有很多地方是不大一樣的。實際上猶太民俗和猶太宗教習俗都融合到一起了。所謂猶太教,實際上和猶太人有因果關係。我們知道世界上有的民族和宗教之間是可以劃等號的,有些則不能劃等號。我們難以說什麽樣的人是猶太人,但從禮儀的角度是比較容易解釋的。猶太人實際上就是信猶太教的人。信猶太教的人就是猶太人。猶太人有很多講究,比如飲食方面,猶太人一般是不吃豬肉的,不吃自死之物的,不吃動物血液的,不吃無鱗無鰭的魚的。無鱗無鰭的魚,如蛇、鱔、鰍、鯰,他們不吃,是因為嫌疑這些東西不幹淨。還有,肉乳不同食,即肉和奶製品不同時食用。不吃動物腹下脂肪,就是我們平常所謂板油之類的東西。進教堂的話頭頂不能露出來,所以傳統的猶太教徒都是戴小帽的,包括政界要人演說的時候,上面穿個西裝,結果頭上還戴個小帽,在外人來說這有點不倫不類,但實際上這就是教規。這個教規會很大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習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世界知識出版社
第1節:序第2節: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1)第3節: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2)
第4節: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3)第5節: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4)第6節: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5)
第7節: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6)第8節:第2講 遵守慣例(1)第9節:第2講 遵守慣例(2)
第10節:第2講 遵守慣例(3)第11節:第2講 遵守慣例(4)第12節:第2講 遵守慣例(5)
第13節:第2講 遵守慣例(6)第14節:第2講 遵守慣例(7)第15節:第2講 遵守慣例(8)
第16節:第2講 遵守慣例(9)第17節:第2講 遵守慣例(10)第18節:第2講 遵守慣例(11)
第19節:第3講 入鄉隨俗(1)第20節:第3講 入鄉隨俗(2)第21節:第3講 入鄉隨俗(3)
第22節:第3講 入鄉隨俗(4)第23節:第3講 入鄉隨俗(5)第24節:第3講 入鄉隨俗(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