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生活實錄:亂世浮生   》 第24節:老捨:"提衹提箱赴國難"(1)      帥彥 Shuai Yan

  三、"我們不歡迎梁實秋來"
  梁實秋在重慶時,教科書編委會的同事李清悚曾寫詩一首為梁賀壽,詩中有雲"奉使長安問鬥鼠,再生新月照函崤。歸來十萬平邊策,莫使先生臥峽坳"。詩中"奉使長安"、"平邊策"等贊語,敘述的其實是梁實秋作為參議員的一次勞軍行。
  ……
  梁實秋小傳
  梁實秋(1903-1987),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
  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1923年畢業後赴美留學,1926年回國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第二年到上海編緝《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志。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最初他崇尚浪漫主義,發表不少詩作。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時受新人文主義者白壁德影響較深。他的代表性論文《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1926年在《晨報副鎸》發表,認為中國新文學存在浪漫主義混亂傾嚮,主張在理性指引下從普遍的人性出發進行文學創作。1930年,楊振聲邀請他到青島大學任外文係主任兼圖書館長。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幅刊《文學周刊》。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係主任。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七七事變,離傢獨身到後方。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到重慶編譯館主持翻譯委員會並擔任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常委,年底開始編輯《中央日報》副刊《平明》。抗戰勝利後回北平任師大英語係教授。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後改師範大學)英語係教授,後兼係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歲以後着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捨小品》從1949年起二十多年共出四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四十載,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譯,計劇本三十七册,詩三册。晚年用七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老捨:"提衹提箱赴國難"
  提起老捨,人們總是下意識地想起太平湖,想起那個漆黑的夜晚,想起老捨默默獨坐在太平湖邊如石雕般的身影,想起那個黑夜所發生的不該發生的事,想起老捨留給這個世界最後溫情的聲音:"跟爺爺說再見。"……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老捨是溫情的,他帶笑的眼睛裏總是噙着淚花。老捨讓我們所記起的,並不應當衹有他的死之悲壯慘烈,還應該有他的亮堂,他的幽默,還有他的慈悲。作為一個在上世紀20年代走上文壇的新文學作傢,老捨的根在北平,他是屬於北平的。老捨出身貧寒,自幼生長在老北平的貧苦市民之中,在他們當中長大,在他們當中接受了最初的基本的人生教育並終身為他們的喜怒哀樂而執筆。老捨的文學世界是一幅老北平的風俗畫,充滿了濃厚的市民氣息。老捨深愛着北平,畢生都在用筆描繪着他的北平,在他的筆下,有辛辣的諷刺、溫情的幽默、悲情的控訴,還有他的善良和悲憫。作為一個在底層民間社會中成長起來的文學家,老捨的骨子裏頭滲透着中國兒女的品性,在國土遭受外族入侵的時刻,他悲傷、憤怒,同時也表現出一種出乎本能的民族自尊和傳統中國人骨子裏的硬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序言(1)第2節:序言(2)
第3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1)第4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2)
第5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3)第6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4)
第7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1)第8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2)
第9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3)第10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4)
第11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5)第12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6)
第13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1)第14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2)
第15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3)第16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4)
第17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5)第18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6)
第19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1)第20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2)
第21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3)第22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4)
第23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5)第24節:老捨:"提衹提箱赴國難"(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