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乱世浮生   》 第24节: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1)      帅彦 Shuai Yan

  三、"我们不欢迎梁实秋来"
  梁实秋在重庆时,教科书编委会的同事李清悚曾写诗一首为梁贺寿,诗中有云"奉使长安问斗鼠,再生新月照函崤。归来十万平边策,莫使先生卧峡坳"。诗中"奉使长安"、"平边策"等赞语,叙述的其实是梁实秋作为参议员的一次劳军行。
  ……
  梁实秋小传
  梁实秋(1903-1987),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二十多年共出四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四十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三十七册,诗三册。晚年用七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
  提起老舍,人们总是下意识地想起太平湖,想起那个漆黑的夜晚,想起老舍默默独坐在太平湖边如石雕般的身影,想起那个黑夜所发生的不该发生的事,想起老舍留给这个世界最后温情的声音:"跟爷爷说再见。"……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老舍是温情的,他带笑的眼睛里总是噙着泪花。老舍让我们所记起的,并不应当只有他的死之悲壮惨烈,还应该有他的亮堂,他的幽默,还有他的慈悲。作为一个在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新文学作家,老舍的根在北平,他是属于北平的。老舍出身贫寒,自幼生长在老北平的贫苦市民之中,在他们当中长大,在他们当中接受了最初的基本的人生教育并终身为他们的喜怒哀乐而执笔。老舍的文学世界是一幅老北平的风俗画,充满了浓厚的市民气息。老舍深爱着北平,毕生都在用笔描绘着他的北平,在他的笔下,有辛辣的讽刺、温情的幽默、悲情的控诉,还有他的善良和悲悯。作为一个在底层民间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文学家,老舍的骨子里头渗透着中国儿女的品性,在国土遭受外族入侵的时刻,他悲伤、愤怒,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出乎本能的民族自尊和传统中国人骨子里的硬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序言(1)第2节:序言(2)
第3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1)第4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2)
第5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3)第6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4)
第7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1)第8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2)
第9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3)第10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4)
第11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5)第12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6)
第13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1)第14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2)
第15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3)第16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4)
第17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5)第18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6)
第19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第20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2)
第21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3)第22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4)
第23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5)第24节: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