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难以想象,在没有输血、输氧、输液,以及人工呼吸、心脏复苏等现代医学急救手段的古代社会,医家也能采取传统的中医疗法(针灸、放血、推拿、吐、下、口服汤丸等)进行急救,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这是因为,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诸多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于一身,其独特理论之博大精深,其临床经验之丰富多彩,在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实为罕见。口服生脉散(生脉饮)即其中精华之一。
清宫帝后临终救命药——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敛汗、养阴生津之功效,主治热伤元气、阴津大耗、汗多体倦、气短口渴、脉来虚弱,以及久咳肺虚、呛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等证。
一般认为,此方出自我国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金代李杲所著之《内外伤辨惑论》,但也有人认为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千金方》,还有人认为最早记载应是金代张元素所撰之《医学启源》一书。
清宫皇帝后妃在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常用此方进行急救。如: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卯正一刻,即乾隆帝临终当日,太医徐景云、沙惟一请得太上皇(当时乾隆已为太上皇)“年高气虚”,进生脉散加减抢救,以人参为君药,用量达六钱之多。当日太医院的记载说:“太上皇圣脉散大,原系年老气虚,屡进参莲饮(即生脉散加莲子)无效。于本日辰刻驾崩。”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申刻,同治帝患天花已二十余日,病情危笃,弥留之际,太医“李德立、庄守和请得皇上六脉散微无根。系病久神气消耗,偶因气不运痰,厥闭脱败。急用生脉饮一贴竭力调理。高丽参五钱,麦冬五钱,五味子一钱炙,水煎温服。”“十二月初五酉刻,李德立、庄守和请得皇上六脉已绝,灌生脉饮不能下咽,元气败脱于酉时崩逝。”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子刻,即光绪临终前,末代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太医全顺、忠勋,“请得皇上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关紧闭,热力将脱,谨勉拟生脉饮,以尽血忱。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水煎灌服。”
恭亲王之临终医案记载道: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十日丑刻,太医“庄守和、张仲元、姚宝生诊得恭亲王脉息左寸关数而无力,尺部虚大,右三部软而无根。由戌至丑,汗出不止,喘息抬肩,痰热上壅,精神不固,证势重险,今拟用保肺固脱之法竭力调治。人参三钱,麦冬三钱,老米五钱。水煎浓汁频频饮之。”
总之,在皇帝后妃临终救治方面,几乎都离不开生脉散。
中医药学认为: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味甘、性温,入脾经、肺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气、生津止渴、宁神益智之功效,用于挽救气脱危证及肺虚喘咳、脾虚泄泻、消渴等一切气虚证。单用人参一两,名曰“独参汤”,用于抢救虚脱、休克;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沿阶草部分须根上的小块根,味甘、微苦、微寒,入心、脾、胃三经,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之功效,用于肺阴虚的口渴、干咳、咳血,以及心阴虚引起的心烦、心悸和热病伤津引起的大便秘结等证;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酸、温,具有敛肺滋肾、涩精止泻、生津敛汗、养心安神之功效。
以上三味药组成生脉散,具有益气养阴、敛汗养心之功能,在临床上用于中暑、虚脱、心力衰竭、肺结核等具有以上诸证的患者。在西医急救术未在我国广泛应用之前,生脉散是病人临终最重要的抢救药剂。
关于西医对生脉散的认识,我国国家科技管理部门曾将“生脉散综合研究”列入第六个五年计划中的科技攻关项目,由中国药科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共同研究完成。研究成果证实,生脉散对动物心脏灌流全心缺血模型实验证明三味药单独应用效果不显,合用则有效,可增加实验动物心肌营养血流量,且安全系数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