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天命所归是大国   》 第24节:24      王小东 Wang Xiaodong

  将自卫的概念扩展到包括国际资源和市场,甚至应该据此而修改核战略,并且还要对世界作明确的宣示等等这些思想,我们中国的精英集团可能还很不熟悉,甚至觉得匪夷所思,也许“义和团”的帽子又要扣过来。然而,也许很不幸,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中国人就会从现实生活中痛苦地认识到,这些思想是真正的远见卓识。我们的精英集团,如果要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就必须对于这些思想有深刻的认识。
  四、西方崛起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强大的武力才是崛起的关键
  现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已经成了一门显学,有些学者已经深入到了分析历史上的大国崛起时,GDP在世界上所占的百分比份额了。其实,十多年以前就有了很出名的关于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研究。《战略与管理》杂志1995年曾发表过一篇大约两千字的文章,讲的是所谓莫德尔斯基的“世纪性规律”,其大意是凡是挑战霸权的都不会有好下场,而作霸权的助手却很有可能得到霸权的“禅让”而继承霸权。作者由此而一文成名,成为地位相当高、位置相当重要的国际战略学者——看来中国的精英们想当霸权助手的愿望实在是太强烈了,他们甚至忘了问一问人家霸权接受他们当助手了没有,故此这篇小文是说到了他们心坎上。这些研究当然也都说出了某个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的道理。但是,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仅仅就是这些道理吗?就是一个GDP所占的份额吗?就是一个当霸权的助手吗?我们既然要借鉴历史,就要全面,就要兼容各种观点,特别是不能以先行的主题将重要的历史事实排除在外。
  我们的这些对于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研究,往往有意对武力的重要性避而不谈。然而,历史事实却告诉我们,在以往的历史中,武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崛起的关键性因素。有些西方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武力是西方获得成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美国人杰弗里?帕克所撰写的《剑桥战争史》中有这样一段话:“‘侵略’——‘武力掠夺’——在‘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在过去2500年中的绝大部分时期,不是更为丰富的资源,不是更崇高的道德价值观,也不是无可匹敌的军事天才或直到19世纪才出现的发达的经济结构,而是陆海军的绝对军事优势为西方的扩张奠定了基础。……没有它(指西方向它所选择的地方投射军事力量的能力),‘西方的崛起’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西方在军事上如此强大呢?《剑桥战争史》认为有以下五个因素:(1)自古以来就提倡技术革新;(2)极强的纪律性;(3)将敌人赶尽杀绝的侵略性军事传统;(4)独一无二的变革能力和在必要的时候保持其作战传统的能力;(5)能够为那些变革提供金钱支持的经济体系。杰弗里?帕克在中文版序言中谈到,中国在先秦时期的军事传统与西方是惊人地相似的。这种相似性甚至体现在微观层面上:“就已经发现的训练方式而言,古希腊的重装甲步兵和中国武士并肩同步进入实战。”然而,我们都很清楚地看到,中国后来显而易见地放弃了先秦时期的军事传统和尚武精神,这是否就是造成中国今天落后于西方的最为关键的原因呢?
  我在这里之所以要提出历史上武力在国家崛起中的关键作用,并不是否定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归根结底,历史是由人来创造的,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把它创造出来,也就成为了明天的历史。我非常希望和平崛起能够成为今天的中国人为人类后世千秋万代所创造的历史。然而,如果我们是在做历史研究、历史借鉴,我们就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不管你有任何理由,都不能搞学术造假、思想造假。
  五、结语
  和平只有在实力大致对等,即使不对等,弱的一方也可以对强的一方实施其难以忍受的打击时才能得到保障,这是自有人类以来亘古不变的规律。因此,中国只有具备力量,敢于使用力量,并且让竞争对手或潜在的敌人知道这两点时,才有可能获得和平,才有可能和平崛起。有一些人说,瑞士和新加坡并没有太强大的武力,不是活得很好吗?我的回答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最欠揍的国家,就是饭量大却不长牙的。饭量小的不碍别人的事,别人不揍它,这就是瑞士和新加坡;饭量大却长了牙的别人不敢揍它,这就是美国。我们的饭量相当不小,有一天甚至会赶上和超过美国,所以,如果我们长不出牙的话,那我们就是世界上最欠揍的国家了。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经过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加上更早留下的核武器底子,我们的块头并不小,只是脊梁骨不够硬,头脑还比较幼稚罢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1第2节:2第3节:3第4节:4第5节:5第6节:6第7节:7第8节:8
第9节:9第10节:10第11节:11第12节:12第13节:13第14节:14第15节:15第16节:16
第17节:17第18节:18第19节:19第20节:20第21节:21第22节:22第23节:23第24节:24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