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天命所歸是大國 》
第24節:24
王小東 Wang Xiaodong
將自衛的概念擴展到包括國際資源和市場,甚至應該據此而修改核戰略,並且還要對世界作明確的宣示等等這些思想,我們中國的精英集團可能還很不熟悉,甚至覺得匪夷所思,也許“義和團”的帽子又要扣過來。然而,也許很不幸,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內,中國人就會從現實生活中痛苦地認識到,這些思想是真正的遠見卓識。我們的精英集團,如果要帶領中華民族走嚮未來,就必須對於這些思想有深刻的認識。
四、西方崛起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強大的武力纔是崛起的關鍵
現在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已經成了一門顯學,有些學者已經深入到了分析歷史上的大國崛起時,GDP在世界上所占的百分比份額了。其實,十多年以前就有了很出名的關於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研究。《戰略與管理》雜志1995年曾發表過一篇大約兩千字的文章,講的是所謂莫德爾斯基的“世紀性規律”,其大意是凡是挑戰霸權的都不會有好下場,而作霸權的助手卻很有可能得到霸權的“禪讓”而繼承霸權。作者由此而一文成名,成為地位相當高、位置相當重要的國際戰略學者——看來中國的精英們想當霸權助手的願望實在是太強烈了,他們甚至忘了問一問人傢霸權接受他們當助手了沒有,故此這篇小文是說到了他們心坎上。這些研究當然也都說出了某個方面我們可以藉鑒的道理。但是,歷史上大國崛起的經驗僅僅就是這些道理嗎?就是一個GDP所占的份額嗎?就是一個當霸權的助手嗎?我們既然要藉鑒歷史,就要全面,就要兼容各種觀點,特別是不能以先行的主題將重要的歷史事實排除在外。
我們的這些對於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研究,往往有意對武力的重要性避而不談。然而,歷史事實卻告訴我們,在以往的歷史中,武力在絶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崛起的關鍵性因素。有些西方歷史學家甚至認為,武力是西方獲得成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美國人傑弗裏?帕剋所撰寫的《劍橋戰爭史》中有這樣一段話:“‘侵略’——‘武力掠奪’——在‘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在過去2500年中的絶大部分時期,不是更為豐富的資源,不是更崇高的道德價值觀,也不是無可匹敵的軍事天才或直到19世紀纔出現的發達的經濟結構,而是陸海軍的絶對軍事優勢為西方的擴張奠定了基礎。……沒有它(指西方向它所選擇的地方投射軍事力量的能力),‘西方的崛起’是不可能的。”那麽,為什麽西方在軍事上如此強大呢?《劍橋戰爭史》認為有以下五個因素:(1)自古以來就提倡技術革新;(2)極強的紀律性;(3)將敵人趕盡殺絶的侵略性軍事傳統;(4)獨一無二的變革能力和在必要的時候保持其作戰傳統的能力;(5)能夠為那些變革提供金錢支持的經濟體係。傑弗裏?帕剋在中文版序言中談到,中國在先秦時期的軍事傳統與西方是驚人地相似的。這種相似性甚至體現在微觀層面上:“就已經發現的訓練方式而言,古希臘的重裝甲步兵和中國武士並肩同步進入實戰。”然而,我們都很清楚地看到,中國後來顯而易見地放棄了先秦時期的軍事傳統和尚武精神,這是否就是造成中國今天落後於西方的最為關鍵的原因呢?
我在這裏之所以要提出歷史上武力在國傢崛起中的關鍵作用,並不是否定和平崛起的可能性。歸根結底,歷史是由人來創造的,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如果我們今天能夠把它創造出來,也就成為了明天的歷史。我非常希望和平崛起能夠成為今天的中國人為人類後世千秋萬代所創造的歷史。然而,如果我們是在做歷史研究、歷史藉鑒,我們就必須尊重歷史事實,不管你有任何理由,都不能搞學術造假、思想造假。
五、結語
和平衹有在實力大致對等,即使不對等,弱的一方也可以對強的一方實施其難以忍受的打擊時才能得到保障,這是自有人類以來亙古不變的規律。因此,中國衹有具備力量,敢於使用力量,並且讓競爭對手或潛在的敵人知道這兩點時,纔有可能獲得和平,纔有可能和平崛起。有一些人說,瑞士和新加坡並沒有太強大的武力,不是活得很好嗎?我的回答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最欠揍的國傢,就是飯量大卻不長牙的。飯量小的不礙別人的事,別人不揍它,這就是瑞士和新加坡;飯量大卻長了牙的別人不敢揍它,這就是美國。我們的飯量相當不小,有一天甚至會趕上和超過美國,所以,如果我們長不出牙的話,那我們就是世界上最欠揍的國傢了。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妄自菲薄:經過二十幾年的高速發展,加上更早留下的核武器底子,我們的塊頭並不小,衹是脊梁骨不夠硬,頭腦還比較幼稚罷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1 | 第2節:2 | 第3節:3 | 第4節:4 | 第5節:5 | 第6節:6 | 第7節:7 | 第8節:8 | 第9節:9 | 第10節:10 | 第11節:11 | 第12節:12 | 第13節:13 | 第14節:14 | 第15節:15 | 第16節:16 | 第17節:17 | 第18節:18 | 第19節:19 | 第20節:20 | 第21節:21 | 第22節:22 | 第23節:23 | 第24節: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