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醬缸:千年難醒的噩夢   》 第24節:非人也      柏楊 Bai Yang

  其實,這種毛病,不單手工藝品中心一傢纔有,幾乎沒有一傢商店沒有,洋大人到了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簡直如置身亞馬遜河吃人部落,每一個人都想從他身上發一點洋財。被騙得暈頭脹腦,回到船上,能對這個地方有好感乎哉。
  27.非人也
  這樁慘事的以後發展如何,我不知道,但對那位苦不知名的洋朋友,卻有無涯的欽敬。他滿可以也像那些蜂擁而上的人群一樣,看看熱鬧,然後嘆息兩聲,掉頭而去,恁憑那可憐孩子在血泊中輾轉翻騰,哀號至死──我真有點疑心,如果不是那位洋朋友,該男孩會有什麽遭遇?恐怕準在血泊中輾轉翻騰,哀號至死也。所以我們更感覺到廖季衡先生俠義情操的珍貴。蓋中國五千年來鑄成的大醬缸,把俠義情操和同情心都醬死啦,醬成了冷漠、忌猜、殘忍無情,嗟夫。
  第二天,我老人傢把這件事告訴一個朋友,扼腕不止,他的那位正在讀臺灣大學堂的兒子,正色問我曰:"老頭,當時你老人傢如果不是有小孫女牽挂,一定也會挺身救他的,對吧。"一面說一面在眼中閃動着肯定而信賴的光芒,我老人傢急忙拍胸脯曰:"那還用說,我早捲起袖子上啦。"該學生一聽,嫩鬍子臉上,立刻露出敬佩之情。而我老人傢在回傢途中,也戰志高昂,身輕如燕。可是睡到半夜,仔細一想,恐怕不見得不見得。夫撒手不管,有百利而無一弊,如果一時鬼迷了心,把孩子抱起,將抱往何處乎?恐怕雇出租車都雇不到,鮮血如雨,誰肯觸這個楣頭?即令雇到啦,送到醫院──好比說,送到臺大醫院吧,第一件事就是要繳費,我用啥繳之哉?第二件事就是要保,我有資格保乎?我又有膽量保乎?一切平安,還倒罷了,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恐怕輿論就出來啦:"那老頭,他以為他是幹啥的,啥閑事都管。"親戚朋友,安慰之餘,也會勸曰:"老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你也不是年輕小孩子,以後少管閑事為宜。"
  在中國社會上,俠義情操已被醬成了"管閑事"矣,對之沒有一絲敬意,更沒有一絲愛意,而衹有譏嘲和忌猜。或尊之為"傻子",或尊之為"好事之徒",成為千古以來最大的笑柄,也成為千古以來最大的殷鑒。年輕人血氣方剛,可能考慮不到這些,即令考慮到這些,也可能不在乎。而柏楊先生早已老姦巨猾,我能惹這種無聊的麻煩乎?這正是我老人傢聰明之處,世人不可不知。蓋中國人最大的特點是聰明過度,中國社會正是由這種無數聰明過度組合而成。而聰明過度是吝嗇同情心的,這不能怪誰,同情心一豐富,就聰明不起來啦
  中國人同情心的貧乏,使狄仁華先生有沉重的感慨,一團沸騰的靈性被醬成一條麻木的醬缸蛆,要它活潑起來,恐怕非一時之工所可收效。
  兩年之前,有這麽一件事,不知道介紹過沒有,一直印在我老人傢尊腦之中,拂也拂不去,忘也忘不掉。那時四國籃球賽正在臺北市南京東路中華體育館舉行,正賽得緊張時,播音器忽然傳出聲音曰:"某某先生註意,某某先生註意,你的母親在醫院病故,請馬上前往。"還沒有廣播完,已掀起了哄堂大笑。我身邊一個朋友驀然曰:"可惜我不是專製魔王,我要是專製魔王,我就教禦林軍圍住場子,不分男女老幼,殺個血流成河。"我大驚曰:"你吃了啥藥啦,這般火性。他們可能衹是笑那個傢夥是球迷,媽媽病危還來看球賽,不笑做母親的壽終正寢呀。"朋友曰:"不然,如果那樣,他們應該大怒,不應該大笑。"嗚呼,我雖口若懸河,不過故作溫柔敦厚,以便受人稱贊罷啦,而心中也實在憋不住。這批聽了別人母親死亡竟然大笑的人,真不知道跟一群畜生有啥分別?吾友孟軻先生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嗟夫,聞人父母之死而大笑者,亦非人也。
  在夷狄之邦,無論公共汽車上,或馬路上,遇到喪葬行列,大傢都會停止喧嘩,有帽子的還脫下帽子,以哀悼一個人永遠離開這個世界,也哀掉他傢屬的悲傷。相形之下,中國又如何哉。君不見有些社會中堅,早上出門,忽然靈柩迎面而來,立刻臉色大變,照着地上,呸呸呸,吐三口唾沫,用以去楣消災。義和團暨醬缸蛆同志,一直到現在都努力不懈的歌頌中國是禮義之邦,實在看不出啥地方顯示出中國是禮義之邦,而斑斑點點,衹顯示出中國是忌猜之邦、冷漠之邦、看熱鬧之邦、有仁的學說而無仁的行為之邦。
  這些話未免說得太狠啦,有一網打盡之嫌,如果說"有仁的學說而很少仁的行為之邦",就不致傷衆,不致自己交出小辮子教別人揪矣,柏楊先生學問衝天,何嘗不知道這個奧妙道理。但是,對麻木不二,似乎得在他耳旁放個開花炮纔行,甚至即使放個開花炮也未必能使他嚇一跳,如果柔聲軟語,又怎麽喚醒來哉。事實上,有靈性的中國人固多得是也,廖季衡先生就是一個榜樣,如果說他還是個孩子,"未曾思量",那麽廖季衡先生的父親廖紫微先生,也是一個榜樣,當野柳慘死的母女開吊之日,廖紫微先生前往致祭,他去的目的是,安慰死者的丈夫,不要因為他兒子為他的妻女而死,而有什麽歉咎。(換了柏楊先生,恐怕準披頭散發,前往鬧上一鬧,哎呀,要不是你那婆娘,俺兒子怎麽會死呀!)嗚呼,這又是何等的高貴情操乎哉。
  28.衹鼓勵安份
  孫觀漢先生在他的《關懷與愛心》(《菜園懷臺雜思》)中,介紹他初到美國時的一件事。那天是一九三七年十月六日,他在日記中寫曰:"一對航空係教授夫婦,剛認識我,就領我找房子,請我去吃飯,友善的教我吃飯時的儀貌,並且還駕車十多英裏外的火車站和暫住的青年會,親手搬拿行李。當我感謝他們的時候,他們說這是他們該做的事,他們說如果他們到了中國,大傢一定會同樣的幫忙他們。"
  真是運氣,這位航空係教授幸虧沒有到了中國,否則就會知道他把我們這個文明古國,估計過高。不要說那是三十年前的事,就是三十年後的今天,以臺灣大學堂為例吧,試問一聲,有哪位教習肯為異鄉學生跑來跑去提行李的乎哉?不要說跑來跑去提行李,就是出門給學生叫輛出租車恐怕都沒人幹,蓋那有傷他閣下的尊嚴身份也。而且,即令他這麽作啦,招來的評論也是可怕的,咦,他想走外綫,發洋財呀,真是一輩子都洗不清。於是乎,醬缸蛆林立,自己沒有靈性,也不允許別人有靈性,對有靈性的人,又急又氣,又恨又忌,不僅是看不慣而已,還要老羞成怒,群起而擠之矣;即令不擠,冷漠以待之總可以吧。衆醬缸蛆聚在一起,過着意淫式的快活日子,這個社會就衹好關着門窩裏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醬缸第2節:靈性衰微第3節:醬缸特産第4節:化淫棍為聖明
第5節:尿入骨髓第6節:說不準學第7節:榮華富貴第8節:英雄人物
第9節:千古奇冤第10節:愚惡第11節:難得鬍塗第12節:鬼神歡聲雷動
第13節:做官與麻人第14節:走老闆路綫第15節:賞飯學第16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第17節:人生以做官為目的第18節:聖人的定義第19節:建議三項第20節:盡可能少開會
第21節:努力讀書第22節:黨進先生第23節:三代以下第24節:非人也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