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天朝落日余晖宫禁奢华往事:最后的紫禁城   》 逊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5)      向斯 Xiang Si

  马二先生说:“中国人何必看外国戏?”
  马二先生说:“中国戏何必给外国人看?”
  王揖唐欢迎安福部的新国会议员词中,有一段说:“今天本俱乐部开欢迎大会,与会者俱系国会议员同人。各省英杰之士,同时聚于一堂。按字义言之智慧过万人者曰英,过千人者曰杰。中国人口四万万,今到会者将四百人,岂非每百万人中还出一智慧超群之代表乎?谓之曰英,曰杰,谁日不宜?”(《神州日报》8月23日)
  ……
  胡适先生的《什么话》写得漂亮,让人读过之后觉得痛快,展示了形形色色各种人物的真面目和真姿态,或肉麻,或叹气,或冷笑,或大笑,全在真实的文字间。
  然而,用胡适先生的这面镜子照照他这位留洋大博士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不免有几分丑态,不妨也立此存照。
  溥仪皇帝回忆说,在他15岁那年(1921年),他听庄士敦先生讲起了电话的神奇作用,便动了好奇心,就叫内务府在养心殿装了一部电话。这也是中国历代皇宫中的第一部电话,溥仪也是中国第一位使用电话的皇帝。电话装好后,电话局送来一个电话本。溥仪翻着电话本,十分兴奋地想打电话玩玩,给谁打?他先翻到京剧名演员杨小楼的电话号码,对话筒叫了号,一听对方的声音,便学着京剧道白:“来者可是杨—歇楼—呵?”听到对方哈哈大笑,还没说话,他就挂上了电话,开心极了。
  电话的真切声音让溥仪兴奋不已。他接着给杂技演员徐狗子、东兴楼饭庄一一打电话恶作剧,闹得十分得意。这时,他想起了庄士敦刚刚提到过的一位留洋博士胡适,想听听这位吟诵“匹克尼克来江边”诗句,大力倡导白话文的作者,会在电话里用什么调儿说话?他按捺住自己的兴奋,叫了胡适的电话号码。很快,电话通了,巧的是,接电话的正是胡适。
  “你是胡博士吗?好极了,你猜我是谁?”
  “您是谁啊?怎么我听不出来呢?……”
  “哈哈,甭猜啦,我说吧,我是宣统呵!”
  “宣统?……是皇上?”胡适紧张、激动而兴奋。
  “对啦,我是皇上。你说话我听见了,我还不知道你是什么样儿。你有空,到宫里来?叫我瞅瞅吧。”
  洋博士胡适竟然也会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召见激动不已。溥仪这番无心的玩笑,真的把洋博士胡适引进了宫。胡适接过电话之后,兴奋不已,也激动不已,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胡适为了证实这个电话,特地去找庄士敦,没想到还真的是“皇上”打的电话。胡适连忙恭敬地向英国人庄士敦请教进宫的种种规矩和礼节,问得十分细致,并得知,皇帝脾气很好,并不让他磕头,胡适就等着进宫。
  可叹的是,溥仪打过电话后,把这事给忘了,并没放在心上,自然也没关照太监告知守门的护军。这样,洋博士胡适经过精心料理和准备之后,大摇大摆地走到神武门,差点被护军赶走。胡适费了好半天口舌,说是“皇上”召见,但护军就是不相信。缠到最后,护军半信半疑,请奏事处问了“皇上”,才得知真有其事,这才让胡博士入宫。
  这次由于皇帝心血来潮决定的会见,前后只不过用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溥仪只是出于好奇,想见见这位留洋博士和倡导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他问胡适白话文有什么用?他在外国到过什么地方等,胡适一一恭敬地回答。溥仪为了听听胡适对他的恭维,故意表示不在乎什么优待不优待的,只愿意多读点书,像报纸文章上常说的那样,做个“有为的青年”。可笑的是,30岁的胡适博士果然不出15岁的溥仪之所料,对皇上大为赞叹,说:“皇上真是开明。皇上用功读书,前途有望,前途有望!”
  溥仪不太明白胡适所说的前途是指什么。不过,胡适激动不已地离开皇宫后,溥仪再也没费心思去想胡适,去记住这位新人物。没想到的是,王公大臣们,特别是皇帝的师傅们,听说皇帝私下见了这个新人物,一下子像炸了油锅,背地里吵闹了起来。更没想到的是,这次在溥仪看来短暂而无聊的会面,令洋博士胡适激动和兴奋不已,他连夜给庄士敦写了一封信,表述他的激动和受宠若惊。溥仪皇帝看到了这封信也觉得有些肉麻,进而想哈哈大笑——想不到,这样一位洋博士,也有那种遗老似的心理。胡适先生信中的一段这样写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引言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1)
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2)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3)
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4)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5)
民国政府对清室的八项优待条件(1)民国政府对清室的八项优待条件(2)
民国政府对清室的八项优待条件(3)民国政府对清室的八项优待条件(4)
复辟帝制梦(1)复辟帝制梦(2)
复辟帝制梦(3)复辟帝制梦(4)
复辟帝制梦(5)复辟帝制梦(6)
复辟帝制梦(7)复辟帝制梦(8)
复辟帝制梦(9)逊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1)
逊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2)逊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3)
逊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4)逊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5)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