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考古 跨世纪的问号:图说秦始皇陵   》 第24节:丰富多彩的宫廷娱乐      朱岩 Zhu Yan

  一件石质甲胄的制作,需要经过选取石料、加工粗坯、打磨、钻孔以及磨光和编缀连接等多种工序才能完成。
  先来说切割。运用现代的切割手段,最小可以将石片切至0.5厘米,可是甲衣上石片的厚度大多只有0.3厘米。在秦人时代,机械化的批量加工是难以做到的,要想做出这样精细的石甲片,只能用手工一片片地磨制。
  解决了甲片的制作问题,考古人员还面临更为关键的一关:古人是如何在甲片上打孔的?
  这种石灰石材质极脆,在打孔中十分容易碎裂,只有通过不断地浇水,才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通过这样的工序,3名考古人员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一件600片甲衣的制作。于是人们计算出,如果这13000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内埋藏的全部是石铠甲,那么至少需要3600人干上整整一年。
  此外,通过对石材的比较研究,考古学家认定,制作甲胄的石料应该是从渭北富平、蒲城一带山区长途转运而来的。
  石甲完全由手工磨制而成,一位工匠做一件这样的甲衣,大概要用上近一个月的时间。秦始皇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制造这些没有实战用途的甲衣呢?结论只有一个,这些石甲衣与兵马俑一样,只是秦始皇陵墓的冥器。
  有专家推断,兵马俑是始皇帝的地下军团,而石甲坑正是这个军团的武备库。用8000陶兵陶马做护卫,以上万件石甲衣为武备,自人类抒写文明史以来,再没有那一位帝王能有如此大的手笔。
  然而,秦始皇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有专家认为,这8000兵马面向东方,随时准备出击。如果东方六国的君主在阴间反抗秦国,这些军队,将用来与叛军进行决战。
  秦始皇的真正用意是,生可以横扫六合,死也要一统冥界,在阴间做千秋万世的大皇帝。
  丰富多彩的宫廷娱乐--百戏俑坑
  继地下武库的试掘之后,考古工作者在石铠甲坑南40余米处,又发现了一处长70余米的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陪葬坑,坑内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东西向的三条过洞构成。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意外地在过洞顶部棚木之上发现了一件保存完好的青铜鼎,通高约60厘米,重212公斤,鼎身遍饰以繁褥的蟠螭纹,鼎足作兽足形,整体造型庄重典雅,当为秦国宗庙的传世重器。
  而最让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在坑底发现了11件彩绘陶俑,这批陶俑既不同于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也与马厩坑中端庄恭顺的"圉人"有异,而是一群姿态各异、服饰奇特的特殊人群。从已修复的数件彩绘陶俑看,它们均上身裸露,下身穿短裙,腰部束带,赤足而立,身体上残存有白粉及彩绘痕。
  1号陶俑头部残失,现高152厘米,体格匀称,双腿直立,两手在腹前交叉,右手握左腕,左臂上戳印有"咸阳亲"三字。
  2号俑体态纤细,高163厘米,头后梳圆髻,右手曲举过头,拇指和食指向上伸展,右腿作曲跃状,似为杂耍艺人。
  3号和5号陶俑形体高大魁梧,身高在180-200厘米之间。前者右臂高举,左手握持腰带;后者双手在腹下握裙摆,俨然一幅角斗力士形象。
  像这种类型的陶俑在秦始皇陵园范围内还是首次发现,在礼法严格、规制肃穆的帝王陵寝内,怎么会出现造型如此怪异的陪葬俑呢?考古学家一时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通过查阅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并对秦人特有的生活习俗进行详细的考证后,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春秋战国以来,秦国的许多先王对攀杆、扛鼎、技击等竞技类活动甚感兴趣。其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秦武王喜爱杂戏,重用大力士孟说、任鄙、乌获等人,并与孟说比试扛鼎,结果折断胫骨而一命呜呼;秦始皇扫平六国后,更是将各地杂耍伎乐之徒齐聚咸阳,统称为"角抵俳优之戏",并将"角抵"列入检阅军队的项目。一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杂耍角抵之戏,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时常出现在朝殿宴饮、军队演练的行列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东方定律第2节:强国梦第3节: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图)第4节:千古一帝
第5节:匈奴对秦的威胁第6节:嬴政巡游第7节:《阿房宫赋》第8节:骊山兀兮云飞扬(图)
第9节:始皇陵上的修造第10节:地宫的结构及其秘藏第11节:布局之谜已经解开(图)第12节:群星璀灿捧北辰
第13节:再现帝都辉煌第14节:寝建筑的恢宏气度第15节:兵马俑坑和马厩坑(图)第16节:最漫长的埋伏(图)
第17节:阴谋在韩国悄悄上演(图)第18节:秦俑一号坑(图)第19节:强弓劲弩的重要地位第20节:他们是一支战车部队
第21节:陪葬坑中的宫廷生活第22节:京师厩苑马厩坑第23节:皇家园囿珍禽异兽坑第24节:丰富多彩的宫廷娱乐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