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喪傢狗 Funeral home dog 》
怎麽消滅無恥
李零 Li Ling
2.3子曰:“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是以法治國。“政”是政令,“刑”是刑罰。按福柯的說法,就是訓練和懲罰。它是按馴養牛馬那樣來管理社會:聽話,給草吃;不聽話,拿鞭子抽。
孔子認為,這些手段,不能從根本上解决問題。它會把老百姓弄得“免而無恥”,政刑雖在,但心存僥幸,能躲就躲,能逃就逃,把不守規矩當自由,一點羞恥心都沒有。
“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和“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不一樣,它是以德治國。“德”是自律,自己有道德標準在心裏管着自己;“禮”是他律,對人的行為和相互關係有種種規定,比如摩西十誡的十誡、豬八戒的八戒、孔子的“非禮勿”(《顔淵》12.1)就是這種約束。這種考慮,古人很普遍,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他心目中的頭等國傢,也是以德治國,政刑無所用之。但後來,他明白了,現實世界,還得交法律管。
“有恥且格”,“有恥”是有羞恥感,有內心約束,和“無恥”相反;“格”是嚴格遵守規定,外面有規矩管着,和“免”相反。
孔子是道德中心主義。他認為,社會應以親情作核心,沒有小,焉有大,似乎有理。但德禮是小道理,政刑是大道理,小道理管大道理,這是說反了。政刑有政刑之弊,孔子的批評有一定道理,但德禮也非萬能,以德治國真管用,就不會有禮壞樂崩。
春秋戰國是禮壞樂崩。禮壞樂崩,結果是政刑繁苛。秦代政刑繁苛,結果是陳勝、吳廣起義,項羽、劉邦造反。秦政之失,是衹講硬道理,不講軟道理,硬梆梆、赤裸裸。漢代尊孔,不是放棄硬道理,而是除了硬道理,也講軟道理,懂得如何用軟道理包裝硬道理,改變形象。陽儒陰法,軟硬兼施,是硬在前,軟在後;硬在裏,軟在外,不能反過來講。硬道理還是政刑,法若凝脂。軟道理分四種,一是禮樂,二是道德,三是學問,四是宗教。皇傢有禮儀,文武百官靠道德學問選,老百姓,燒香磕頭,也有地方拜。漢以來的儒術,還有後來的釋、道,都是用來彌補政刑之不足。
光有政刑,不能消滅無恥,沒有政刑,更不能。
兩千年來,中國人有自己的生存哲學(或曰兵法),你硬他就軟,你軟他就硬,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軟硬不吃,“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始終做不到。
“民免而無恥”,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早就如此,並非現在纔開始。宋明以來的中國,文化發達,社會腐化,那時最愛講道德,道德如何?小說、筆記講得很清楚,壞透了。
我的看法是,以德治德,可以。以國治國,也可以。以國治德,六親不認,一個朋友都沒有,太沒人情味,這是誤用,但誤德未必誤國。最糟糕的,就是光講以德治國。光講以德治國,德必偽,國必亡,兩樣都誤。
當然,古人說的以德治國,並不是真的以德治國。德衹不過是裝飾罷了,就像厠所裏面撒香水,讓你不覺其臭而已。(怎麽消滅無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李零簡介及自序(1) | 自序(2) | 自序(3) | 自序(4) | 自序(5) | 為什麽我要讀《論語》(1) | 為什麽我要讀《論語》(2) | 孔子獲罪的原因(1) | 孔子獲罪的原因(2) | 孔子的邏輯是服從領導(1) | 孔子的邏輯是服從領導(2) | 孔子喜歡木訥之人 | 在守信守時上中國不如西方 | 孔子講節約是心疼有錢有勢人 | 孔子兩次提到好德如好色(1) | 孔子兩次提到好德如好色(2) | 孔子怎樣做調查研究 |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 禮之用,和為貴(1) | 禮之用,和為貴(2) | 孔子真的不在乎名嗎? | 孔子提倡以德治國是幻想(1) | 孔子提倡以德治國是幻想(2) | 怎麽消滅無恥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