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高端專傢訪談:共享中國   》 第24節:湯敏訪談(8)      楊林林 Yang Linlin

  楊林林:大學應該教這些?
  湯敏:哎,大學應該教!或者大學教不到的話……反過來說,這些東西也不是在課堂裏面能完全教得懂、教得會的。可以教他,但是對大學生來說,一定要去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千萬別把自己關在學校裏死讀書。我們的教育一定要脫胎換骨!不然會浪費很多人才和時間楊林林:這就為大學教育又提出一個問題。(湯:對)就是說,現在不僅是專業設置對不上市場需求的口,而是往往會比市場需求“滯後”一些?
  湯敏:哎。前天晚上我在北大做了一個報告,題目就是“10年後的中國教育:我的願景。”說了兩個多鐘頭。說的是10年以後,我們的教育會是一個什麽樣子。我說,我提出這個問題來,不在於解答,而是剛纔我說的——把問題提出來。這就很有意思!至於我解答得對不對,我的理解是不是準確,那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大傢都去想這個問題,大傢都有一個強烈的感覺是,中國的教育不改不行了。中國的教育確實比較落後於形勢發展。但改成什麽樣,怎麽改?或者改成什麽東西?這個我們叫願景。就是我們先把我想到什麽地方去的問題想清楚了,至於怎麽去做,那我們再想。“摸着石頭過河”的話,起碼我要知道我們是要到河對面去,不是為了摸石頭而摸石頭。(楊笑)所以我們現在就要把我們的前景想清楚。對我們未來的教育,我總結了幾條:第一條,目前的這種應試教育肯定得改,這個不改,會毀了我們的教育。(楊:您這說得太好了!)就是一定要改革應試的方式和招生的方式。
  楊林林:我插一句啊,您對最近有些大學開始嘗試的“面試”有什麽感覺?
  湯敏:我覺得是一個方向。
  楊林林:您覺得“面試”是個方向?!
  湯敏:是個方向,因為國際上都是這樣。(楊:哦!)每個學校都有它的特點,就這樣它才能把最好的學生挑出來。因為筆試,衹能體現一個人的某一方面的知識,但是一個人的成長,真是需要綜合的條件。(楊:對)我們那麽多同學,三四十年以後回來一看,每個人之間的發展差異有的會很大。這就跟他的素質等等都有關係,跟機遇也有關係。這是說教育的方式要改。另外我還提出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目前我們這種以公辦大學為主的高等教育,可能在未來需要有比較大的改變。10年以後,可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學生,實際上是在民辦大學學習的。
  楊林林:我覺得至少會有您說的這麽多。
  湯敏:哎。而另一個變化——教學怎麽教,中國的教育該怎麽辦?我說,中國一定要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路來!我們不應該完全仿照別的國傢,比如美國或者歐洲的那種教學制度,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核心就是,怎麽樣把教育和社會真的結合起來。
  楊林林:您的意思是說,除了“素質教育”,還要有“能力教育”?
  湯敏:能力教育、素質教育包括知識,都要跟社會結合起來!如果不這樣的話,以後我們培養出來的人要想擔當起跟全世界競爭的重任,就很睏難。美國的經濟之所以那麽成功,跟美國教育改革的成功是非常有關的。(楊:哦!)一開始美國也是按照歐洲、英國那套。那套教育呢,大學是以人文教育為主,學哲學啊、文學呀這些東西為主。人文教育沒錯,應該有,但是美國的教育很快就拋棄了歐洲這種模式,更多的是教實用的、科學的,然後美國的教育才能在幾百年後發展起來,把整個國傢帶動起來。中國同樣是這樣,我們需要一些人,一些高精尖的、理論上的,這不奇怪,但是我們還需要很多跟世界、市場結合非常緊密的人才。中國在市場發展裏頭,有很多東西已經走在世界前面了,所以我們的教育也一定要脫胎換骨!
  楊林林:您說我們教育一定要“脫胎換骨”?
  湯敏:對。如果沒有脫胎換骨,就這樣按照目前的教育模式走下去的話,我們會浪費很多人才,浪費很多時間。未來10年,中國的民辦大學一定會大發展湯敏:而我認為,在教育上最容易出現這種脫胎換骨式突破的,反而可能在民辦大學(笑)。因為這些學校雖然跟北大、清華去比教授、比在國外發多少篇文章,它比不過。但是它一定會走出一條新路來,社會一定會逼着它不得不跟市場結合得非常緊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出版社
第1節:林毅夫簡介第2節:林毅夫訪談(1)
第3節:林毅夫訪談(2)第4節:林毅夫訪談(3)
第5節:林毅夫訪談(4)第6節:林毅夫訪談(5)
第7節:林毅夫訪談(6)第8節:林毅夫訪談(7)
第9節:林毅夫訪談(8)第10節:林毅夫訪談(9)
第11節:林毅夫訪談(10)第12節:林毅夫訪談(11)
第13節:林毅夫訪談(12)第14節:林毅夫訪談(13)
第15節:林毅夫訪談(14)第16節:湯敏簡介
第17節:湯敏訪談(1)第18節:湯敏訪談(2)
第19節:湯敏訪談(3)第20節:湯敏訪談(4)
第21節:湯敏訪談(5)第22節:湯敏訪談(6)
第23節:湯敏訪談(7)第24節:湯敏訪談(8)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