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涉及柏拉图学说中的否定因素时,尼采也常常从肯定方面加以揣测和解释。例如他说,柏拉图充满感情,害怕感情的波涛淹没理性,所以才逃避现实,在思想形象即理念中静观事物。参看《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3卷,第271页。他又说,柏拉图是一个艺术家,所以偏爱不现实的事物,赋予它"存在"、"本原"、"善"、"真理"等属性。参看《强力意志》第572节,第390页。他猜测柏拉图对于自己提出的灵魂独立存在和灵魂不朽之说"从未有条件地相信过"《强力意志》第428节,第296页。,然而"一切伟大事物若要永远铭刻在人类心中,就必须变出狰狞可怖的超世面相",柏拉图主义也是如此。《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5卷,第12页。
在尼采看来,柏拉图是"古代文化的二重性人物"《校勘版尼采全集》,柏林,1967年开始出版,第8卷,第2分册,第356页。,他的哲学及其人格具有"混合性质",即混合了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的因素。参看《校勘版尼采全集》,第2卷,第2分册,第303、304页。柏拉图哲学的这三个来源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首先指出的。尼采认为,其中,苏格拉底主义"实际上并不属于柏拉图,而只是附着在他的哲学上的,不妨说是违背柏拉图的意志的",因为"对它来说,柏拉图其实是过于高贵了"。《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5卷,第111页。尼采据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柏拉图按其素质本来可能进一步发展前苏格拉底哲学,但这发展被苏格拉底阻遏住了。尼采写道:"这并非无聊的问题: 倘若柏拉图摆脱了苏格拉底的魅惑,他会不会发现一种更高的哲学家类型,而这种类型我们已经永远失落了……与损失一种哲学生活类型、一种当时尚未展开的新的更高的可能性相比,几乎不会有更重大的损失了。"《校勘版尼采全集》,第4卷,第2分册,第220、221页。"请比较一下柏拉图: 他被苏格拉底引入歧途。一种没有苏格拉底的柏拉图特性的尝试。"《校勘版尼采全集》,第4卷,第1分册,第181页。
那么,一种没有苏格拉底的柏拉图主义究竟会是怎样的呢?对于尼采的这一猜想,我们也只好凭猜想了。柏拉图哲学确实包含着明显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理性主义的"理念"说与非理性主义的"迷狂"说之间。理念说显然来自苏格拉底,是把苏格拉底通过辩证法推演出来的一般概念绝对化为实体的产物。然而,柏拉图认为,要认识理念就不能单靠逻辑推理了,而必须依靠由感官印象触发的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回忆"一方面离不开理性对于感官印象的整理,另一方面却又包含着非理性的迷狂因素。其中,柏拉图又特别重视"爱欲"的作用,按照他的界说,爱欲就是在美中孕育以求不朽的冲动,它使人因美的感官印象触发而陷于迷狂,进而渴求与美的本体即理念世界相融合。不难看出,柏拉图的迷狂境界与尼采所推崇的希腊秘仪中的酒神境界颇为相似,均是个体与宇宙本体交融的神秘体验。然而在尼采看来,如此体悟到的宇宙本体应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永恒生成之流,而决非抽象的"理念"。由此可以推测,在"理念"的空名之下,其实隐藏着希腊人那种解除个体化束缚、重归宇宙生命之流的悲剧性渴望。也许是在这个意义上,尼采一度认为,柏拉图对"理念"与"影像"、"摹本"的区分和评价是深深植根于希腊人的本质之中的。参看《尼采美学文选》,第41页。它应相当于希腊人对宇宙生命与个体生命的区分和评价。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