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路遥十五年祭   》 第24节:第一辑历程(23)      李建军 Li Jianjun

  回乡五年,路遥大部分时间在县城,是众所公认的"食客",走到哪里睡到哪里,住在哪里吃在哪里,他有才华,写东西出手快,思路新,但家庭生活困难,也众所周知,和他交往多的干部,家在城里的同学,都乐意接济他,吃饭自不待言,借几块零钱,他不记起还时,也就免了,继而进化到想方设法让他吃公家,有资格办会议的,拉扯他跑小腿。搞各种文艺调演,他是从始至终的工作人员,别人未到他先到,结账时,县文教局副局长惠明清还不忘给他留几张饭票。政工组编诗歌集,当然用得着他,编歌曲集,也把他扩大上;甚至党校组织出外参观,校长白光明找个理由也把他捎带上,去更红盛了的吴堡,过黄河大桥,涉足军渡;上榆林,进毛乌素沙漠,入沙柳丛,《车过南京桥》和《塞上柳》就是这样触景生情的。
  那时候的政策,农民身份的路遥参加各种会议和学习班,不光不交伙食费,每天还有六毛钱的误工补贴,肚子混圆了,零花钱也赚了,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也在逐步实现,抓紧时间看书,抓紧机会观察社会,认识人,文化馆、宣传部、中学图书馆的书报,还有熟人的书籍,能抓到手的,就马上装进他那从不离身的、半新不旧的、印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黄帆布挂包。他借书报,有个特点,就是不大讲信用,主家讨还时,回答说丢了,谁把他也没办法,再碰上新的,硬缠死磨又要借,不给借吧,念其勤奋好学,借吧,担心其再借仍不还。为了观光名山大川,在贫宣队时出差,他故意把车票买错,饱览了中条山的满山红叶,归来还津津乐道地向队长介绍"经验"。
  路遥在延川,左右逢源,上下有人关照,刘家圪崂大队,城关公社,直至县革委会的领导,都偏爱他。一九七零年招工,在众多县局级领导干部的插队子女竞相跳农门的当口,居然戴帽下达指标让返乡青年路遥去铜川二号信箱当工人,更令人不可思议的,这个名额竟按照路遥本人的意愿,转让给了与他热恋的北京女知青,有人曾提醒他,谨防鸡飞蛋打,他呢,坚信不疑,孰料那个女的进厂不久,即投入一位支工的解放军下级官员的怀抱,无情地将订亲纪念物--一块锦花被面邮退回来……时隔不久,另一位女知青,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林达,占领了他那块爱情的领地。林达长于写作,颇有才思,《山花》第四期刊有她以程远的笔名发表的散文《在灿烂的阳光下》(后被收进《知识青年在延安》丛书)。为了促成路遥和林达结合,谷溪想方没法将林达由关庄公社妇干调来县委通讯组搞通干。创作组在县城、新胜古、贾家坪等处举办业余文创人员学习班,总是同时抽调他俩一起参加,采访实习,有意无意地将他俩编入一组,路遥程远,笔名对仗工整,志同道合。几年后,他俩给自己的独生女儿取名路远,熟人尽可察知其意。
  发现一个创作苗子,诚属不易,但培养一个创作尖子,更难。发现,个人角度即可实施,培养,则非通过组织不行。延川的有关部门,为使路遥成才,越轨地创造条件,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和没有非议。曹谷溪推荐通讯组,不是派性通讯组,不管这派那派,谁胜任我就举荐谁。介绍路遥进县文艺宣传队搞编创,有些人告状说是耍私情,一位老干部曾质问文教局的文化干事,王卫国那小子能进宣传队,他的孩子怎么不能,文化干事回答:"如果你的孩子发表上路遥十分之一的作品,咱们马上给宣传队增配一名编创,县上正愁人才缺。"老干部无言以对。县宣传队也有人挖苦文化干事,调来个编剧不写戏,文化干事正告:你大概没看过路遥的介绍信,任的是编创员,既是编创,诗歌、小说都算,宣传队在舞台上的诗表演,小快板,虽然不是戏剧,不也挺受欢迎吗?更何况路遥和闻频合写的话剧《第九支队》分明是上演了的。唇枪舌剑,简直像吵架一样,都是为了路遥。
  路遥的名气越大,与他文化素质偏低的反差越发明显,得让他系统地上学深造,成了所有关心他的人们的共识,能上大学,更好,上不了,中专也得让去。当时招生不实行考试制度,搞推荐选拔。过推荐关,路遥不存在障碍,大队、公社、文教局、县委,一帆风顺,而过选拔关,难度就大了,没上过高中,基础差,倒还其次,那个时代初中生直接进大学参加"上管改"的不在少数,难就难在他是"造反派头头",各路招生人员畏之如洪水猛兽,这样的学生招回去,极有可能犯政治性的错误。北京师大的,明明不接受,反过来还说路遥这样的好苗苗,放在师大屈了才,建议为其另谋高就;陕西师大的,不愿录,理由是他们也属师范性质,培养的是教师,路遥上个综合大学中文系最理想,招办的同志解释说本县今年没有那方面的名额,对方回说:推迟一年又有何妨。他们甚至私下议论,这个延川县,把个造反派头头当王牌,非得推荐上不可,硬把自己头上的虱子往别人身上塞,简直岂有此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新世界出版社
第1节:人们为什么怀念路遥(代序)第2节:第一辑历程(1)第3节:第一辑历程(2)第4节:第一辑历程(3)
第5节:第一辑历程(4)第6节:第一辑历程(5)第7节:第一辑历程(6)第8节:第一辑历程(7)
第9节:第一辑历程(8)第10节:第一辑历程(9)第11节:第一辑历程(10)第12节:第一辑历程(11)
第13节:第一辑历程(12)第14节:第一辑历程(13)第15节:第一辑历程(14)第16节:第一辑历程(15)
第17节:第一辑历程(16)第18节:第一辑历程(17)第19节:第一辑历程(18)第20节:第一辑历程(19)
第21节:第一辑历程(20)第22节:第一辑历程(21)第23节:第一辑历程(22)第24节:第一辑历程(23)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