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董耀會 Dong Yaohui

  甘肅境內的漢長城,建於漢武帝時,為防禦匈奴,“漢始築令居塞以西”,即指修河西地區漢長城。現存遺跡主要有兩條:一條東起居延,沿黑河嚮西南行,經金塔入高臺,這條幹綫的另一段自金塔縣境入玉門市境,經安西、敦煌,至玉門關以西榆樹泉止;另一條由永登河口起,沿莊浪河嚮北,又以古浪、山丹、高臺、酒泉等,在金塔與前一條銜接。甘肅永登的漢長城以汪傢灣一段保存較好。山丹縣境內的漢長城遺跡較清晰,全長98.5公裏。玉門市境花海鄉至安西縣界橋灣的漢長城全長110公裏,現存遺跡70公裏。安西縣境中部的漢長城現存遺跡143公裏。敦煌的漢長城以蘆葦、紅柳、鬍楊和羅布麻等夾砂礫層層夯築,殘垣如今最高達4米左右,沿綫曾出土簡牘、毛筆、石硯等文物。
  甘肅境內的明長城建於明中葉,由嘉峪關起,主幹綫嚮東,再沿黑河東岸穿越高臺、張掖、永昌,到開威黃羊鎮分為兩條:一條嚮東南,經景泰、靖遠,進入寧夏;另一條過烏鞘嶺,經蘭州、靖遠,進入寧夏。甘肅明長城不少遺跡保存尚好。蘭州西固的明長城今存三段,總長120米。永靖北部的明長城遺跡斷續長12公裏。景泰、古浪、武威、民勤、永昌等縣都有明長城遺跡。山丹的明長城全長93公裏,是河西明長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最有名的是嘉峪關,它是明萬裏長城西端點。關城建於1372年,於1395年重修。占地面積33500平方米,三城樓東西連成一綫。城外有城,重關重城,成並守之勢,如今是中外遊客觀光的名勝之地。
  明薊鎮長城關口設置有哪些特點?
  根據有關記載,明薊鎮長城的重要關口有300餘座,還有一些無名小口,實際數字要大得多。關門多選擇在古今通衢大道上,而且多和關城相連,如山海關建在華北平原通往東北的咽喉之地,喜峰口建在古鬆亭路路口,古北口是遼的南京和中京以及元大都和上都的要陘,居庸關古為夏口,是明都通往山後要路,紫荊關為太行鎖鑰,這些大關口歷來為兵傢爭奪要地。選河口之地建關是明長城特點之一,300餘座大小關口中大部分都是在河口之處建關,這是因為北人犯邊多沿河道上下,如墻子路口、曹傢路口、義院口、冷口、白羊峪口、洪山口、羅文峪口、獨石口、潘傢口等,這些都是明廷和蒙古激烈爭奪的地方,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及”,建關屯戍就能保障關內人民生命財産的安全。還有山口建關,有的山口有河流通過,有的則險崖壁立,如淶水的大竜門即是,這些都是通車騎或是千軍萬馬的要隘。另一種在山坳處開關門以通步騎,如沙嶺口、竜王峪口、界嶺口等,關門內面多是盤山崎嶇小路,這種小關門所占數量相當大。此外,有些重要關口本身就有幾重防綫,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綫。
  中國長城最多的地區在哪裏?
  榆林地處河套之南黃土高原與草原的接壤區,是農耕民族防止遊牧民族而構築防禦工事的必然地帶,榆林地區計有6個歷史時期的長城,是我國長城最多的地區。
  戰國魏長城。建於公元前351年,東起黃河西岸的神木馬鎮,西南行,沿榆溪河西岸、無定河西岸,止於綏德西北7公裏大理河南岸的霍傢溝村。基寬3至4米,夯層厚18至20釐米,殘留最高者3米,黃土構築,長200多公裏,遺跡稀少。
  戰國秦“上郡塞”。建於公元前324年,東起黃河西岸的府𠔌墻頭鄉,西止定邊上暗門之南2.5公裏的景梁,全長430余公裏,是秦惠文王時期的重要防禦工程,亦是後來明代大邊長城的前身。蘆河之西長城基寬8.3米,蘆河之東減半。墻體高5米,夯層厚6至15釐米,黃土或白堊泥或風化石構築。內側有烽燧、亭障和道路,重要的進出口附近有秦的行宮,構成完整的防禦體係。
  秦昭王長城。建於公元前271年。有南、北、中三條。南條,起於甘肅臨洮,東北行,經白於山,止於靖邊縣鎮靖堡,與上郡塞相接,是對上郡塞的擴充和加強,靖邊人稱二邊墻。北條,由神木大柏堡西側的上郡塞岔山,北行至店塔附近,東過窟野河,復由黃娘城東北行,止於內蒙古托剋托縣西境黃河南岸,是對上郡塞的擴充。中條,於上郡塞內烽燧的連綫上,增築騎墻墩。以此形成第二道防綫,但墻體遺跡不多,屬於未就工程。
  秦始皇長城。始建於公元前213年。關中之北有7條。1、以定邊下暗門為結合部,嚮南2公裏與上郡塞的上暗門相接;嚮東北6公裏與上郡塞澎灘之北元墩子相接,但僅見1公裏墻體,構築結實,其餘已毀圮。馬面夾在墻中間,其餘形製與上郡塞相同,但夯層中有直徑為7釐米的夯窩,乃秦朝特有的規製,這段長城是對上郡塞西端轉角的加強。2、由定邊下暗門西北行,經定邊城、????場堡、????池縣、靈武北至寧夏陶樂黃河東岸,形製結構和質量與下暗門之南、之東秦長城同,但夯層之間有夾虛土現象,係趕工而作。這段由北地郡管轄的秦長城與上郡塞相連,實現了“橫截套口”。3、由定邊上暗門景梁,嚮南延伸至王盤山鄉附近,長約28公裏,亦即將上郡塞的西端嚮南延長。騎墻墩都已築就,但僅見少量墻體,屬於未就工程。形製、結構與下暗門輻射出的三支秦長城相同,但騎墻墩中摻有黑垆土,係趕工之作。4、由榆林鎮北臺,東北行,經吳傢梁,沿頭道河子南岸嚮東延伸,未達龜茲城址,長約2公裏。黑土構築,夯層厚5至8釐米,是對上郡塞的加強。其餘三條,一條在富縣長城原,一條在合陽北,一條在包頭北陰山上,皆東西走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