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於丹 Yu Dan
我們想想,這樣的對話,其實就讓我們走到了生命的本初源頭上,變得超脫了。
我們說,中國儒傢有很多觀點在思想上是極其深刻的。它是一種接近純粹哲學意味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今天的現實裏把它化用於實踐,它在你的心裏就會點醒一種徹悟。這種方法能夠給你一個光明的出路。
如果有了外在的學習,又有了內心的徹悟,達到這種內外合一的時候,其實還要有一些現實的方法運用在我們的生活裏纔行。
孔子給我們提示了這樣的方法。他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
孔子說,你說我算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嗎?我沒什麽大智慧。有鄙夫,也就是有個大老粗,他來問我一些問題,我腦子空空蕩蕩的,所以我就回答不上來。沒有一個人是全知全能的。但是孔子說,我有個方法,就是我遇到任何事會"叩其兩端而竭焉"。也就是說,一事當前,人要跳得出,不要沉浸在這個事情的過程中,糾纏於細節,而是要抓住這件事情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事情的解决,知道問題的真相。
凡事在你眼前,你就問問自己,最好能怎麽樣,最壞能怎麽樣?然後你纔可以决定怎麽做。這叫"叩其兩端",就是問它兩端的極值,然後來統觀全局。
這裏要說到一個有名的小故事。德國一個小學的課堂上,有一個小男孩特別淘氣,從來不認真聽講,老師實在太煩他了,為了讓他安靜一會兒,給他出了道題,隨口說:你坐在那兒算,一加二、加三、加四、加五、加六,一直加到一百,你去算吧,最後得多少?
老師轉身接着講課,沒過幾分鐘,這小男孩站起來了,說是五千零五十。老師大吃一驚,問你怎麽算出來的?那小孩說,一加一百是一百零一,二加九十九是一百零一,三加九十八還是一百零一,這樣兩頭加,加到中間,五十加五十一還是一百零一,那麽五十個一百零一不就是五千零五十嗎?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大數學家高斯。
小高斯用的這個方法,就是一個特別簡單的叩其兩端的方法。
我們會碰到許多問題,關鍵在於要找到一種最簡便的解决方式。在生活裏,我們多容易按照既定的邏輯去走啊!我們能夠跳得出來嗎?衹要我們問一問所謂最好和最壞的情況,也就跳出來了。
我們在這樣的思路上去解决問題,就不至於在細節的糾纏中耗費太多細膩的心思。
關於智慧,每個人如何去徹悟,還是有方法可尋的。所以,以知識作為積澱,以智慧作為我們努力提升的境界,每一個人循着自己的心往前走,都能夠找到他的意義,都能夠豐富他的人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