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24節:論語心得(24)
劉廣宇 Liu Anyu
一方面是自感時日無多,貪官更加瘋狂地大肆搜刮,搞得民不聊生。另一方面,群臣們唯恐勤於政務引來政敵,導致禍事加身,索性大傢都不理政事,衹顧沒羞沒鱢地大拍馬屁。有一次,有人嚮武則天獻上一塊石頭,聲言:“這塊石頭有赤心,忠於陛下。”當時的侍郎李昭德聽了這牽強附會的鬍言亂語,忍不住駁斥道:
“這石頭有赤心,其餘的石頭難道都想造反嗎?”
歷史告訴我們,凡是皇帝大行苛法的時代,也正是為政者人人自危,拼命搜刮百姓,各種諛詞奉言層出不窮的時代。由此看來,孔子提出為政以德的觀點,實在是很有預見性的。
第三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纔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舜有五位賢臣,天下便太平。武王說:“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因此說道:“人才不易得。不是這樣嗎?唐堯和虞舜之間以及周武王說那話的時候,人才最興盛。然而武王的十位人才之中還有一位婦女,實際上衹是九位罷了。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嚮商紂稱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說是最高了。”
政務之道
77
讀 心得全集
原文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子路說:“假如衛國國君請您去治理國傢,您第一件事打算做什麽?”孔子說:“首要的是報各種名分辨別確定下來!”
子路說:“名分有這麽重要嗎?老師的迂腐竟這樣嚴重!名正不正有什麽關係,況且在這個是非不分的混亂時期又什麽是正呢?”
孔子說:“粗野啊仲由!君子對於他不懂的事,大概采取保留的態度吧!並不妄下斷語,你卻如此粗莽。”
《
第三章
《
孔廟
孔子周遊列國圖
水至清則無魚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一句至理名言。水至清則無魚,需要從生態學角度分析,在一個食物鏈裏,大魚需要吃小魚,小魚需要吃更小的動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類的微生物存在是不會讓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說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沒有水藻,就沒有食物喂養上一級食物鏈的魚。
人至察而無徒,需要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不能追究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做的所有事,是不是都是對你有利的,做人如果過於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緣。與人相處時,難免會有一些差異,會有一些小矛盾,對別人的小缺點不要太在意,千萬不要做一個小肚雞腸、神經過敏的人,否則即使是本來很親近的人,也不會喜歡和你攜手共事的。映射到萬物,就是大傢說的,對於所有事情都不要太斤斤計較。放眼於未來,不但要謹慎、周全,也要寬容,才能成大事。
宋朝的呂蒙正,就不喜歡與人斤斤計較。
呂蒙正剛任宰相時,有一位官員在簾子後面指着他對別人說:“這個無名小子也配當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聽見,大步走了過去。其他參政為他忿忿不平,準備去查問是什麽人敢如此膽大包天,呂蒙正知道後,急忙阻止了他們。散朝後,那些參政還感到不滿,後悔剛纔沒有找出那個人。呂蒙正對他們說:“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麽就一輩子也忘不掉。這樣多麽不好啊!所以千萬不要去查問此人姓甚名誰。其實,不知道他是誰,對我並沒有什麽損失呀。”當時的人都佩服他氣量大。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是人總有缺點,對人才而求全責備,即使有大纔在身邊也視之而不見。戰國時衛國的苟變,很有軍事才能,能帶領500乘兵,即3.75萬人,那時能帶領這麽多兵,可說有大將之才了。子思到衛國,會見衛侯時嚮他推薦苟變,衛侯說知道這人有將纔,可是,他當稅務時白白吃了農民的兩個雞蛋,所以不用他。子思聽了,要他千萬別說出去,不然,各國諸侯聽到了會鬧笑話。子思指出這種“求全責備”的思想是錯誤的,認為用人要像木匠用木一樣,“取其所長,去其所短”。合抱的大木,爛了幾尺,木匠也不會棄掉它。今處於戰國之世,正需要軍事人才,怎能因白吃兩個雞蛋的小事而不用一員大將呢?因子思的話說到點子上,衛侯的思想才能轉過彎來,同意用苟變為將。如果沒有子思的推薦和教導,有大將之才的苟變就因白吃了兩個雞蛋而被衛侯棄置不用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論語心得(1) | 第2節:論語心得(2) | 第3節:論語心得(3) | 第4節:論語心得(4) | 第5節:論語心得(5) | 第6節:論語心得(6) | 第7節:論語心得(7) | 第8節:論語心得(8) | 第9節:論語心得(9) | 第10節:論語心得(10) | 第11節:論語心得(11) | 第12節:論語心得(12) | 第13節:論語心得(13) | 第14節:論語心得(14) | 第15節:論語心得(15) | 第16節:論語心得(16) | 第17節:論語心得(17) | 第18節:論語心得(18) | 第19節:論語心得(19) | 第20節:論語心得(20) | 第21節:論語心得(21) | 第22節:論語心得(22) | 第23節:論語心得(23) | 第24節: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