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怕是风流负佳期:西厢记里的世情男女   》 第24节: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1)      侯虹斌 Hou Hongbin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1、两下里都一样害相思,一纳头安排着憔悴死
  听琴一回之后,张生和崔莺莺都各自害了相思病。可惜,他们又不能相互表达。红娘来看崔莺莺,本欲一语道破:"你想张……"崔莺莺问:"张甚么?"红娘尚不知崔莺莺作何想法,马上改口:"我'张'着姐姐哩。"崔莺莺央求红娘去看望张生,"看他说甚么,你来回我话者"。显然,不是探病那么简单,还有后文。红娘先是推托,看到崔莺莺"春恨压眉尖",禁不起她的苦苦哀求,还是答应了。
  崔莺莺自言自语道:"看他回来说甚话,我自有主意。"显见,她这里对红娘耍了个小心眼。她是四两拨千金,站在主动的位置上的。
  红娘看到了这一对怨偶各自相思的情态:"如今都废却成亲事,一个价愁糊突了胸中锦绣,一个价泪揾湿了脸上胭脂。一个睡昏昏不待观经史,一个意悬悬懒去拈针黹;一个丝桐上调弄出离恨谱,一个花笺上删抹成断肠诗;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传心事:两下里都一样害相思。"一句张生,一句崔莺莺,各自孤独,各自伤心。读到这里,相信会让很多人有似曾相识之感。没错,大家都想起了《红楼梦》的那曲"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那段判词,显然就是脱胎于《西厢记》。
  然而,王实甫的高明之处,在于红娘不仅仅知道唱"两下里都一样害相思",连她一想到自己,也没情没绪了。"红娘看时,有些乖性儿,则怕有情人不遂心也似此。"红娘看这件事发展成这样,很不顺眼,可是,恐怕别的有情人不遂心也不免如此罢。"他害的有些抹媚,我遭着没三思,一纳头安排着憔悴死。"张生害相思是受崔莺莺的魔魅,可是我呢,又为了什么忙前忙后不得好报?只有埋起头来憔悴至死。在这里,红娘这个人立体起来,而不仅仅是只有热心和泼辣性格的概念人,她有软弱退缩的时候,也有推己及人的悲悯之心。而《西厢记》的层次,也因此更丰富了。红娘奉崔莺莺之命前来看望张生。这个对张生早有着同情与好感的小丫头,不是直接敲门进去,而是来到书院里,把唾津润破窗纸,偷窥。
  金圣叹读到此,评曰:"与其张生申诉,何如红娘觑出;与其入门后觑出,何如隔窗觑出……今真是一片镜花水月也。"妙就妙在角度好,符合人物身份。如果崔莺莺偷窥张生,未免举止轻浮;如果是张生偷窥在房内的崔莺莺,则趋于下流;然而,这是一个年纪又小又俏皮的丫鬟,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就自然得多了。红娘看到什么呢?"觑了他涩滞气色,听了他微弱声息,看了他黄瘦脸儿。"红娘心软了:张生呵,你若不闷死,多应是害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目录第2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1)
第3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2)第4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3)
第5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4)第6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5)
第7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6)第8节:西厢源流:从始乱终弃到爱情轻喜剧(7)
第9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1)第10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2)
第11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3)第12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4)
第13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5)第14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6)
第15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7)第16节: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8)
第17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1)第18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2)
第19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3)第20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4)
第21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5)第22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6)
第23节: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7)第24节: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1)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