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 》 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地震安全手册 》
第24节:第七章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2)
佚名 Yi Ming
第三节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地区地震时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 (或岩体) 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 (滑动带) 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节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暴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 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不予赘述。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
地震对滑坡、泥石流的作用在于,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地震力的作用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
(2) 地震力的作用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
(3) 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崩、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进一步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
地震触发和促进的作用,造成了两种类型的滑坡和泥石流。一方面,由于地震的触发作用,震时出现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另一方面,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继地震后陆续发生,称为后发性滑坡、泥石流。地震滑坡、泥石流因地震的类型、强度等特性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个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有高潮期和平静期,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地震的周期性带来了滑坡和泥石流活动的周期性。
1.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地震震级、烈度的关系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与地震震级、烈度具有明显的关系。根据以往几次强震调查和近年多次强震调查统计,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Ⅶ度及以上地区。仅在特殊情况下,Ⅵ度区才发生滑坡和崩塌。一般地说,5级左右的地震可以诱发滑坡和泥石流;5级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100多平方公里。8级以上的地震,诱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几万平方公里。在相同条件下,地震震级越大,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面积也越大。
2. 地震类型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震群型"的地震比"主震-余震型"的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要多,规模要大。"震群型"的特点是地震能量分多次释放。第一次地震地表产生破坏之后,紧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地震,产生的破坏要严重得多,所以形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要多而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北京晚报 译言网 地震出版社 |
|
|
第1节:前言 | 第2节:第一章 地震安全逃生手册(1) | 第3节:第一章 地震安全逃生手册(2) | 第4节:第一章 地震安全逃生手册(3) | 第5节:第一章 地震安全逃生手册(4) | 第6节:第二章 国外家用应急装备 | 第7节:第三章 灾后搜救(1) | 第8节:第三章 灾后搜救(2) | 第9节:第三章 灾后搜救(3) | 第10节:第三章 灾后搜救(4) | 第11节:第四章 灾后卫生防疫指南 | 第12节:第五章 灾难心理干预(1) | 第13节:第五章 灾难心理干预(2) | 第14节:第五章 灾难心理干预(3) | 第15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1) | 第16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2) | 第17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3) | 第18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4) | 第19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5) | 第20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6) | 第21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7) | 第22节:第六章 灾民安置(8) | 第23节:第七章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1) | 第24节:第七章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2) | |
| 第 I [II] 页
|
|